世情多凉薄,佳人有风神(上)

2024年04月23日 副刊 文章字数:1599 文章浏览数:


丁小村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老杜作《佳人》,实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制。可谓承前启后,既得前世作诗妙境,又开启后来者学习诗艺之道。
  读这首诗,我会想起老杜之前那些伟大的诗人和诗歌,屈子,古诗十九首,陶潜……质容兼美,内外齐秀,老杜诗歌能到如此境界,是他本人的悟性和修习的结果,是卓越诗歌技艺的显示,老杜也用自己的诗歌艺术,做了我们伟大诗歌传统的传承者。
  《佳人》有屈子诗歌之象征意味,有古诗十九首之风神和韵致,有陶潜诗歌的自然而又巧妙。但他并不止做到这些,他还更超拔一步,为后世诗人留下了可资继承的遗产。
  诗人不是凭空产生的,诗歌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所有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说法都是夸张和滑稽的说法;此曲只应天上有,那只是一个传说,梦中得佳句有可能,但一只鹦鹉是不能做出诗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是文化堆砌出来的,有文化并不能代表诗艺高;反之,读书不多的人也可能作出高妙的诗歌来。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其中的关系,只有作者自己能够体会。
  屈原善用香草美人喻君子,后世也常常用美人来喻德行清高。所以佳人堪称是读者心目中一个十分熟悉的文化意象。老杜离屈原之世虽远矣,写此佳人,同样会引发读者的联想。所以这是个老题目,写也可,不写也可。写不写,选择权在诗人自己——既然要写,那么有崔颢题诗在上头,你得有这个功夫,才敢揽这个瓷器活儿。
  老杜自有自己的写法。这种写法又偏偏让我们想起了古诗十九首。老杜开篇就写“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我们很容易想起古诗十九首的类似句法和开篇之法。直接把人写出来,作为全篇的张本。“某地有个某某”,是我们民间讲故事最常使用的方式。“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现代作家赵树理喜欢用民间讲述的方式写小说,这是《小二黑结婚》的开头。“阎家山有个李有才,外号叫“气不死”。”——这是《李有才板话》的开头。赵树理借鉴的是中国传统故事讲述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远追到古老的中国古典诗歌,而这种话语方式,则来源于民间。后世诗人之所以把古诗十九首当成经典作品,就因为它从民间吸收了艺术营养。
  老杜如此开篇,讲一个人(佳人)的故事。佳人,是美女,美女何得幽居空谷?老杜在开首二句就做了张本的,所以后边就顺承而下,叙写佳人的来历。“自云”,是从佳人的角度自述,带有质朴的写实风格。这里老杜翩然跳出了屈子的诗风,屈子用香草美人喻君子,是用神话用凌空想象来完成形象的。老杜却不这么做,他笔下的美人,是有来历的,是写实。这“自云”一笔,很容易让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避世的桃花源人,也是如此讲述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老杜吸收前人写作经验,可谓宽广而多元。
  佳人的讲述,带有十分真实的写实风格。一般认为老杜写佳人,是实有其人——遭逢安史之乱,关中之地破败纷乱,老百姓流离失所,就连这样的贵族妇女,也难免流落山中,避居在空谷。亲人丧亡,不得收遗骨。佳人出身富贵,本来应该得到照顾,但亲人已不在,这是战乱年代的常态。老杜自己也一样,东奔西窜,流离飘萍。
  但佳人的遭遇并不止如此。下八句继续写遭际:夫婿轻薄,有了新人忘旧人;佳人既失去亲人,又被夫婿所抛弃,这是另一重人生灾祸。“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直抒胸臆,引出后文“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下边两个比喻,写佳人之感慨,“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合昏”是合欢树的别名,白天枝叶张开夜晚枝叶合拢,喻夫妻恩爱;鸳鸯双宿双栖,喻夫妻相守。这些自然景象是山中之景,也是自然生发的联想,和下边“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形成对比,写出了人情淡薄、世态炎凉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