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走马岭

2024年04月26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825 文章浏览数:

王印明


  据《勉县新志》载:“走马岭即古白马山,在县(指老城)西一里,又名烽燧山。”古为通蜀要道,岭上行军走马,往来熙熙,故名走马岭。
  走马岭,海拔1036米,三水环绕,北浕水、南汉水,西沮水,东有阳平关,三水一关,地势险要,居高临下,山顶平缓,原有城堡,旁有烽火台,俗名“烟洞峁”。后因它状若健马,又称白马山。走马岭东西绵延十余里,西至土官铺,北接艾叶口。有“横山筑城十余里”之称,一派雄视天下的壮观山岭。不仅是一道险关,更是一道雄关,雄踞一方不可逾越。因而,自古被视为“蜀之咽喉”和“汉中门户”。
  其实许多年前,我就曾经探访过走马岭。彼时正值春天,阳光明媚,草长莺飞,正是踏青的好时光。可是上走马岭的道路狭窄,路陡坡急,行走艰难。走到半坡,我就出了一身毛毛汗,有些腰酸腿痛。终于到了山顶,视野顿时开阔起来,天高云淡,满眼翠绿,春风吹面令人神清气爽。脚下的土路边,汉时的砖瓦碎片俯首可拾,旧日残垣的痕迹犹存。此时,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冷兵器时代的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督义司马张鲁受益州牧刘焉委派,赴汉中剿灭苏固。张鲁从蜀地一路驰奔,出益州(今成都),走利州(广元),过羌州宁强,来到沔水境内时,宿命般地看到了走马岭。于是,张鲁便在此安营扎寨,筑石城,造军帐,随后,南渡沔水(今汉江)占领定军山,夺取天荡山,杀死了汉中太守苏固。据传,公元201年,张鲁发现了一枚玉印,自诩为上天所赐,于是自封为“汉宁郡王”,在走马岭上筑白马城。名曰“白马庙”,供奉张天师(张陵)。庙有三层,第一层为“望台”,第二层上有“烽火台”,第三层是“天师总庙”,俗称天师堂。张鲁以此为基地,传播“五斗米道”,在汉中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设险固守,雄踞巴、汉二十五年。因此,走马岭也被称作张鲁城。
  张鲁为沛国丰(江苏丰县)人,汉丞相留侯张良十世孙,五斗米道教祖张陵的孙子,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传人。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五斗米道”是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再结合教化人心和治理社会的需要,教导信徒“诚信不欺诈”,深得百姓的拥戴。“五斗米道”名字很贴切,上交五斗米就可以入教了。张鲁继承掌门之位,继续在蜀地民间传道。张鲁重人治而轻法治,其政策很宽松,全靠信仰治理,如果有人得病,则“自首其过”,让其坦白自己曾犯的错误,并设立“靖庐”,作病人思过修善之所,以祈求获得康复。如果病人痊愈,则对他感激不尽,若是病人不治而亡,家属则认为是天命如此。对于犯法乱纪者,遵循“事不过三”民俗,初犯修道路百步,再犯依然修道路百步,尽施薄惩。待到第三次犯错才使役处罚,量刑追责较为宽松,大多避重就轻,老百姓都乐意接受。同时,创立义舍,无偿提供食宿,“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县置米肉以给行旅”。由于政策稳定,民风淳厚,地方殷实,加之良好的社会影响,五斗米道成为张鲁政权稳定、治军治民的有效组织保证。民谣赞曰:“张鲁称了王,年年谷满仓”“张鲁坐汉中,通衢不遗金”。因此,汉中成了战乱年代百姓的一方乐土。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率兵10万,攻取徽县、凤县后,开始进军汉中。张鲁命其守将张卫、杨昂、杨任等人依山筑寨坚守。据《三国志》载:“秋七月,公(曹操)至阳平,张鲁使弟张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曹兵久攻不下,只好诈退,使阳平关守军放松警戒,而后,曹兵乘机攻取阳平关,张鲁守军自乱,杨昂战死,张卫、杨任逃回南郑,张鲁仓皇逃到四川巴中。当时,张鲁的部下建议发扬一贯的“焦土”政策,把所有财物和粮食付之一炬。但张鲁认为,“宝货仓库,国家所有”。于是,决定将宝物和仓库封好,并未损毁。曹操攻入南郑听说此事之后,深知张鲁有投降之意,便笑着对左右侍卫说:“公旗明智、仁义,我不会辜负他的心意。”于是,就派人带上书札和慰问品去安慰和劝导他。同年11月,张鲁带着全家投降归顺曹操,被任命为镇南将军,以客礼相待,封阆中侯(一作“襄平侯”),食邑一万户。
  返回的路上,只见青山隐隐,水如白练,青天大道,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斗转星移,往事如烟。正如歌词所写:兴亡谁人定,胜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当年的英雄豪杰都化为了历史的云烟,只有那些秦砖汉瓦残片还能勾起我们对历史的遐想,也印证着这一方城池曾经遭受的金戈铁马和血雨腥风的洗礼。
  历史的风烟俱净,一切终归于平静,就像走马岭脚下的这片土地,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一派安然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