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的见证者和守护者
——记龙骨水车营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杜选民
2024年04月26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936
文章浏览数:

周悦
暮春时节,阳光开始火辣起来,麦穗贪婪地吸吮着热量,逐渐变得饱满。微风掠过,麦田起起伏伏。再过二十天,就该收割啦!杜选民痴痴望着眼前的麦田,嘴角慢慢上扬。
2022年,陕西省级非遗项目龙骨水车营造技艺传承人杜选民不顾家人劝说,坚持在南郑区阳春镇汉中巴山现代农业园里流转来十八亩土地。在杜选民看来,“我一辈子耕田种地,兼做木工活计,手艺是伴着土地而生的。龙骨水车等传统农具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只有扎根土地才有生命力,才能世代传承下去。”在不远处,杜选民家门前矗立着的巨大木制水车与田间作业的现代化收割机械遥遥相望,生动地展示着传统农耕文明到现代耕作方式的历史变迁。
杜选民1954年出生在梁山南麓的杜家湾村。这里虽处坡地丘陵,但盛产稻米,得益于山脚一汪泉水。泉名玉泉,仅一亩方圆,却终年出水不竭。在杜选民的记忆里,自小就跟着大人们一起踏动水车,引泉灌溉。丰沛的玉泉水、传统的灌溉农具带给这片土地丰收与欢乐。这些上天的馈赠,惠泽养育着杜家湾村周边的百姓,也成为杜选民儿时最美好的成长记忆。
十六岁初中毕业那年,杜选民抱着“为人不学艺,担断箩兜系”的想法,决心学门手艺,自食其力。后经人介绍他拜在阳春镇著名木工师傅高学能的门下。从师三年,杜选民废寝忘食,勤学苦练,逐渐掌握了一手过硬的农村木工技术,由他打制的家具、建造的房屋远近闻名。但是杜选民并不满足已学到的本领,目光又瞄上了龙骨水车等农耕用具的制作手艺。
龙骨水车古称翻车、水车,因其形状如龙骨,民间称之为龙骨水车,主要用于平川丘陵地区提水灌溉。
龙骨水车为东汉毕岚所创,后经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改进,1800多年来在我国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说:“龙骨水车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集体智慧的结晶。”
龙骨水车是农耕时代汉中稻田提水灌溉的主要工具,有手摇、脚踏两种。使用时两人操作启动转轴,带动串板,提水上升1至3米。根据不同高度,可用数台水车进行二级或多级提水。
据杜选民介绍,龙骨水车制作技艺复杂,大大小小的262个零部件、30多道工序全需手工完成。因水车常处于干湿交替环境,对选材也有特殊要求。轱轮、龙骨节、刮板、包柱、拨架等木材必须用木质坚硬、耐腐蚀、不变形、不裂纹的土槐木,轮轴选用质地坚硬的枇杷木,水槽则用体轻、耐水的杉木或红松。拼装好还要在太阳下晾晒两天,然后用桐油石灰刮缝,打磨光洁后再刷三遍桐油才可车水。
长久以来制作龙骨水车一般没有图纸之类的文字资料,传承全凭口传心授,学会学不会全靠一个“悟”字。特别是水车的“心脏”——齿轮,其轮毂的大小和轮齿的多少、长短全凭手艺人根据车型凭经验掌握,个中奥妙对传承者的悟性、感觉和技术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杜选民为了破解制造龙骨水车的技术要诀,除了向高学能师傅认真求教,还专程到汉中市挂匾巷远近有名的大师傅刘宏安处求教学习。他硬是靠着一股韧劲,把龙骨水车的每道工序、每个零件、所有诀窍都牢记于心。经他手做出的水车,省工省力,出水量大。精湛的手艺让他成为远近闻名首屈一指的水车制作高手。
学徒的经历让杜选民深知带徒传艺的重要性,他从1982年起先后在南郑区高台、安坎等地招收了杜俭德、张明泉、李华贤、张建等9名徒弟,还把儿子杜春志带在身边悉心培养,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都已掌握多种水车的制作工艺。近年来杜选民还坚持为龙骨水车等传统农耕工具的生产性保护寻市场、找销路,他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参加活动推介和借助媒体宣传等方式,努力让这门传统营造技艺得到关注、保护和传承。2014年以来,他先后配合南郑区文化馆完成龙骨水车营造技艺图册、视频资料库和非遗展厅的布置陈列。2016年参加“真美汉中·最美油菜花海开幕式”,向海内外游客现场讲解展示龙骨水车。2017年、2018年又参加西安曲江展馆举办的传统手工技艺大展和汉中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龙骨水车”营造技艺先后被列入县、市、省非遗保护名录,逐步建立起以带徒传艺为依托的传承基地。如今他制作的龙骨水车已走出乡村,亮相都市、展馆和景区,成为了解认识中华农耕文明的活态实物。
2024年春节,杜选民多名外出打工的徒弟提着礼物,相约到师傅家里拜年。杜选民给徒弟们备下好酒好菜,也提出一道“考题”——“制作一副龙骨水车”。徒弟们接受任务后就一头扎进师傅的小作坊里,做水轮、车水槽、安铰链……大家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半天工夫,一个精美的龙骨水车制作完成。在濂水河坎上,杜选民缓缓转动水车摇把,随着木质链条“咔咔”传动,一股清流从低矮的河道中不断抬升,缓缓注入生机盎然的田间。
“好!好!大家出去打工挣钱但手艺还在,你们一定要留住这门技艺,让更多的人都能知道中华农耕文明的灿烂历史……”杜选民摩挲着水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