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情感教育转化“学困生”

2024年05月08日 教育 文章字数:1417 文章浏览数:

  初中数学教学中产生的学习滞后学生,我们把他称为数学“学困生”。学生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密切相关,如何转化这些数学学困生呢?
  加强心理沟通,和谐师生关系,激励、唤醒、鼓舞、感化数学“学困生”。数学学困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被别人冷漠、遗忘,常常都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产生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中他们常作为被教师批评的典型,有些教师也指定他们是班级的“包袱”,在班级中他们常被学生鄙视,心里有一种压抑感,有厌学情绪,自信心不强。教师对待学困生应从他们的心理入手,在课后应多和他们交流、谈心,通过情感教育去激励、唤醒、鼓舞、感化他们。从生活上、学习上去呵护他们、关心他们,真正走近他们,使他们和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建立互帮小组,感召数学“学困生”。“学困生”在班级中往往会受到学生的鄙视和冷漠,我们在教学过程应教育学生尊重学困生,发挥班级的集体力量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为“学困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对此,在班级管理中有针对性地让数学“学困生”和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坐在一起,建立学习互帮小组,课后辅导帮助他们,这样就会在教学中产生好多个“小老师”,其效能将远远大于教师的辅导。
  加强学法指导,分层教学,培养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对此,我们可以在备课和教学中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和习题,问题要典型,习题要有层次,设置闯关1、2、3,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闯关中感受自身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回答要充分的肯定,即使答错,我们应及时进行纠正并加以鼓励,切忌在课堂中对学生的错误解答进行大肆地批评。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实施分层作业、测验,培养数学“学困生”自信心。布置作业方面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特点设置不同层次,把作业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作业、提高性作业、较难题目作业。学困生的作业应量少、紧扣基础,而且安排中上等学生督促指导他们独立完成。
  另外,除了在作业和练习上给学困生自信以外,还应借助平时的检测为他们寻找自信。我们可以在每个单元的检测之前,根据章节特点,有意识地出一些较基础的题目,让他们在测验时有自己会做的题,逐步改变头脑中“数学是不可能学好的科目”的想法。使他们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实施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提高成绩。我们应从作业和试卷入手,认真分析作业和试卷中存在的知识漏洞和造成错题的原因,并不定期和学生座谈交流,掌握他们心中的难点问题。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整理,并作出相应的补差计划,可通过兴趣小组,数学补差、数学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心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有针对性、有专题性地进行补习,让学生在补差活动中,真正领会到知识的来源,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对于数学“学困生”应该从形成错题原因的根源入手,以基础为主,在选题过程中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基础性,让学生在补差活动中真正填补自己在知识上的空缺,达到夯实基础,不留死角,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罗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