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种植绘出好“钱”景

——留侯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侧记

2024年05月09日 专版 文章字数:1403 文章浏览数:
  仲春四月,走进留坝县留侯镇火烧关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正在挖毛慈菇的村民们分工协作,挖的挖,剪的剪,装框的装框,现场热火朝天,一片忙碌的景象。
  林下经济作为林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还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好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留候镇位于留坝县西北部,辖区自然生态优美,林地资源丰富,近年来,留侯镇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让山林发挥优势,让青山变成“金山”。
  

合作化生产、助力产业规模


  按照产业相似、模式相近原则,留候镇统筹谋划、多措并举,整合现有资源,在有限的土地上实施规模经营,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全力开启农村增收致富新途径。
  火烧关村位于留侯镇西南部,距离留坝镇政府所在地40余公里,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29户416人。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主要发展毛慈菇、猪苓、西洋参、芍药、天麻、七叶一枝花等名贵中药材。
  “这个叫毛慈菇,是一味中药,小苗三年可收获,大苗当年就可采收,市场价干的2400、湿的170一斤,可值钱了,现在啊,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而且每天都很忙碌,日子现在是越过越好了”,正在忙碌的张师傅对笔者说道。
  为了帮助和带动村民搞好种植,留候镇除了积极修路、修桥,做好基础设施的修建和维护工作外,镇农业办的工作人员,隔三差五就来到地里查看、询问,及时掌握合作社村民们“急难盼”的问题,全力协助他们搞好生产。
  目前,火烧关村集体及农户种植各类中药材约500亩,预计收益能达400万元,每年可带动200余人次劳动力实现就近务工。中药材种植也成了该村的主要经济收入。
  

企业化种植、带动产业升级


  在火烧关村另一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工人们同样也是忙碌播种,一片火热的景象。
  在留坝,西洋参既是当地一张响亮的名片,更是中药材中的“佼佼者”。全国产西洋参的地方很多,唯独留坝生产的西洋参块头大,品质好,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为了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林地优势,今年初,辽宁康源森人参种植有限公司,看中了火烧关村先天的自然优势,决定在这里投资建设西洋参种植基地。该项目计划利用林地2000亩,总投资2000万元,合同期6年,预计产值5000万元,今年计划完成播种500亩,现已基本完成,接近尾声。
  “我这里需要常年用工,现在每天需要大约30余名务工人员,工人们每人每天可以完成40-50斤种子的播种计划,后期,还需要进行除草、施肥等日常管理”。公司负责人对笔者说。
  为了招得来留得住每一位客户,近年来,留坝县相继出台了各种扶持措施,按照企业投资,政府配套的模式统筹协调交通、电力、用水等基础设施。从政策上给予每一位投资人最大的支持和鼓励。目前,留候镇全镇发展中药材种植1500余亩。
  一架架大棚里忙碌的农户,一块块基地里正在萌芽的药材,一条条已经播种的地垄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在不远的将来,必将破土而出,开花结果,长出“金疙瘩”。播种的是希望,收获的是梦想。一幅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和美画卷,在留候的广袤山林间徐徐展开。
  未来,该镇将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整合散户林地,引导、支持能人大户进行中药材种植,逐渐走出一条“企业+村集体+能人大户+散户”的林下“增收路”。不断完善中药材发展产业链,让生态环境美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绿色产业兴起来,持续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镇域高质量发展开出致富“药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刘泉 李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