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厂建在移民安置点
——洋县返乡创业青年张雄斌以创业带动就业
2024年05月10日 要闻
文章字数:1175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朱媛媛 实习生 华若璇
“逐梦不必去远方,家乡就是最好的起点。”对洋县返乡创业青年张雄斌来说,家乡不仅是温暖的港湾,也是创业的沃土。
1985年出生的张雄斌高中毕业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
“没学历就要多吃苦,为了尽快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那会儿我每天上班十多个小时,节假日从来没有休息。”5年时间,勤快肯吃苦的张雄斌不仅学到了一身过硬的电子制造技术,还获得了企业高层的信任,升职为技术主管,收入十分可观。
“但我从来不是一个安于一隅、裹足不前的人。”心中始终有一个创业梦的张雄斌,在2008年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
万事开头难,创业之路并没有他预想的那般顺利。
“产品选择不合理、关键技术没突破、工人技术经验不足,这些问题很快就击垮了我的第一家电子厂。”分析当年失败的原因,张雄斌唏嘘不已。
遭遇失败的他决定再次外出学艺,将创业市场放在了妻子的家乡河南。这次他通过对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的钻研,创新发明出耳机喇叭电子点胶机,解决了此前的技术难题,同时申报了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两件专利。
这次突破不仅实现了他的创业目标,也重燃了创业的信心和动力。
2014年,他再次回到家乡。
有了专利这把“金钥匙”,他的第二次返乡创业得到了亲朋好友的认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洋县第一家社区工厂胜达电子就这样创办了起来。
“要想在市场上取得长久发展,必须有核心竞争力。我们公司自成立以来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今年计划再次申请了6项实用新型专利。”张雄斌说,他们始终坚持在技术上突破创新,截至目前,他的公司生产有蓝牙耳机、航空耳机,TWS真铜环喇叭等20余种产品。
从2014年的第一家社区工厂到第四家,张雄斌只用了2年的时间。如今,他们的产品多销往广东、深圳、福建、上海等地,部分产品销往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在市场上逐渐站稳了脚跟。
如何在创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乡亲共同致富?出生农村的他在决定创业时就时常自问。
“所以一开始我就把工厂开在了移民区,因为搬迁户既没有庄稼也没有收入,在家的也多是照顾老人孩子的妇女,她们很难有时间打拼一份自己的事业。”张雄斌告诉记者,4家社区工厂均位于移民搬迁安置点,已吸纳200多名周边农民务工,人均年增收3万元。
走进生产车间,自动化音膜组合机正常运转,员工们划线定位,一个个全神贯注地操作着。
37岁的袁梦是胜达电子厂的老员工了,从2018年入厂至今,她已经从一个只会干最简单分线工作的普通女工成为了各条生产线都能胜任的李家村分厂负责人。袁梦说:“在这上班,家庭工作两不误,整个人都更充实和有动力了,我女儿也常说要和妈妈一样努力拼搏。”
从一名企业高管到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再到一名光荣的县人大代表,张雄斌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蜕变。近年来,各级荣誉接踵而来,但他从未停下创业创收、带动致富的热情。正如他所说,“人生这张答卷,没有标准答案,自己认为值得做的才是最重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