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不改的守望者
——记褒斜栈道故事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宋玉华
2024年05月10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787
文章浏览数:

王凯
“留坝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在周秦时代,从关中、中原到汉中、巴蜀,翻越秦岭最早的‘国道’——褒斜栈道就贯通留坝县境南北。后来连云道、陈仓道、文川道、回车道陆续建成通行,故称留坝是‘栈道之乡’,是古代交通大动脉上的一颗明珠,褒斜道辉映着中华几千年的交通史……”
这是宋玉华给县内各中小学师生讲课的一段开场白。宋玉华是市级非遗项目褒斜栈道故事代表性传承人,一生从教。
生长在褒斜栈道边上江口镇上街的宋玉华,自儿时便听父亲讲述古褒斜栈道的故事,久而久之,栈道便在他心里扎根了。他常常站在门前的河堤上,出神地眺望对面沿红岩河岸“面巴蜀而扼秦川”的“蜀道之冠”褒斜栈道,想象着悠远的清晰而又模糊的画面……后来,他上学读书,知道了栈道的历史,对栈道的崇敬、憧憬与日俱增。再后来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被誉为“古栈道自然博物馆”的留坝县江口镇。“二十四孔阁”、晋代修造栈道作记的摩崖石刻、洪武寺遗址、柘梨园赤崖遗址、梭罗树古城遗址、江西营“三交城”遗址等,无声地诉说着古栈道曾经的风采,26岁的宋玉华徜徉其中。在十年的追寻、思考、探究、总结之中,栈道的前世今生逐渐清晰,深刻而又动人地融入了宋玉华的生活、感情之中。“古褒斜道上有这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要是让它们随着时光的流水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实在是太可惜了”,一种难以释怀的使命萦绕在宋玉华心间。
1982年,担任少先队辅导员的宋玉华带领三至六年级的300多名少先队员爬上了江口镇中心小学后面的寨子山,在高高的山顶上,他指着红岩河对面山麓上若隐若现的古栈道,作了人生中第一次关于栈道的专场演讲。
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顺势而来。元树村校、江口镇小学、留坝县中学的第二课堂上,栈道故事传诵开来,在留坝县教研室的研讨会场上也是栈道传奇的演讲不断。在当时的留坝教育界,大家称他为“栈道迷”“栈道通”“栈道痴人”。2007年退休后,宋玉华多次参加县文联、县文化馆组织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他给中小学师生们介绍褒斜道的路线、通行时间、发生的重大历史故事、红色故事及现存遗址,激发着周围人对褒斜道历史文化的关注、对栈道遗址遗存的重视和保护。
2009年,宋玉华受邀参加留坝县非遗普查队,迎来了他栈道研究的第二次跨越。他随队下乡寻访遗留在民间的各种历史文化资源,他的双脚踏遍了南至褒谷、北至太白县斜谷的一处处路道。在萧何堰边、樊河桥旁,柳川、红岩河畔、石头河岸,他沿途询问采访老人,从他们口中收集、采录了褒斜栈道故事多则,如“周幽王伐褒”“孔雀台的传说”“明修暗度”“火烧栈道”“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修庙寒溪河”“樊哙修造铁索桥”“木牛流马走褒斜”“诸葛亮灵柩过褒斜”“曹操两次征汉中”“曹操与遮要”“武休关抗金”“西北联大南迁旅途故事”……
他将收集到的民间传说整理记载成文字。同时在踏勘采访之余,他还大量查阅史书,笔耕不辍,在多种报刊发表关于有关褒斜栈道、连云栈道、陈仓古道等方面的散文、诗歌、小说100余篇,结为散文集《山高水长——古道春秋》。书中的《历史悠久的褒斜道》《漫游陈仓道》《梭罗树古城》《天滋银杏古树》《古镇江口》等散文,对褒斜栈道上发生的古今历史典故、重大历史事件、现存栈道遗址等予以了详实的介绍,为保护现存栈道遗址提供了重要的有价值的参考。
2015年,由宋玉华等人编著的《褒斜道故事》被列入汉中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宋玉华入选汉中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他更是全身心地弘扬起栈道文化。在留坝老街的“非遗文创展示厅”,他给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师生讲解褒斜道的历史文化;他曾多次陪同北京三联书社,中、省电视台,省作家协会、汉中市文联的作家到留坝采风,沿途给他们介绍古栈道的历史文化和故事;陪同著名作家叶广芩到留坝采风,沿途介绍留坝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古栈道上发生的故事。
四十余年来,宋玉华为留坝乃至汉中市历史文化的考察挖掘,特别是对褒斜栈道故事收集宣传作出重大贡献。“宣传褒斜栈道的历史文化,讲好褒斜栈道的故事是我的责任,我希望褒斜栈道故事不在我们这一辈流失,要代代传承下去。”这是宋玉华最大的愿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过七旬的宋玉华毅然将这一称谓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价值担当在肩,依然致力于褒斜栈道故事、历史文化的收集传承与宣讲,专心致志践行着“让褒斜栈道的历史文化成为留坝发展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