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产业 富村民

——西乡县城北街道余家山村发展大樱桃产业促进群众增收侧记

2024年05月14日 政治 文章字数:1127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张泓睿 杨浩楠


  5月的西乡县城北街道余家山村,大樱桃缀满枝头,色泽鲜艳,煞是诱人。
  一大早,余家山村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手提果篮,穿梭在各个采摘园开展助农服务活动。鲜红、紫红、嫩红的大樱桃与“红马甲”相映成趣。
  近年来,余家山村在上级指导、自身探索、群众共建等多方努力下,逐步发展大樱桃2000余亩,果农人均收入达1.77万元,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以创新赋能产业强链延链


  “推动产业发展是个步步为营的过程,通过大量创新实践,才有了今天硕果满枝的美景。”村党支书罗忠礼介绍说,2006年余家山村确定“优中选优”发展目标,改良优化品种;2010年建立首个“西乡县大樱桃示范基地”;2021年余家山大樱桃抗根癌粘木等3项技术荣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2023年示范基地的樱桃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多年耕耘和历届班子成员的坚持下,目前余家山大樱桃已形成产销、存储、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余家山大樱桃的品牌效应已日益显现。
  通过一系列创新发展,现已建成高品质果园10余个,亩产1000斤以上,大樱桃种植良果率达90%以上,部分套袋种植产品达95%以上,年均收购酿酒用樱桃10万斤左右,产量达10万瓶,全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近700个。
  

以产学研用助力人才培育


  “自从村里陆续建立起各个基地开始,我们有了更多机会和专家学习,钻研得多了,自己也成了认证的‘土专家’了。”种植大户朱大富高兴地说,自中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市农科院、烟台农科院等合作建设了品种培优、酿酒樱桃培育、套袋种植等4个实验基地以来,村里已涌现出认证“土专家”5人,每年受邀开展各类技术培训50场次以上。
  在不断探索迭代生产方式的过程中,余家山村一直非常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建立技术交流群、分片区试验种植、定期组织集中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果农适应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水平。目前,余家山村共有生产合作社12个、家庭农场8家,每年承接各科研院校和机构研学、实习等活动10余次。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建成余家山村专家工作站,为人才招引、培养提供更多渠道。
  

以三产融合建设美丽乡村


  “产业兴旺才留得住人,人多了,融合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了解产业融合情况的过程中,佳樱酒业总经理周永明如是说。
  余家山村按照“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思路,将大樱桃产业发展收益反哺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通过党员带动、政策解释、规划指导等方式,帮助有意愿的村民建设农家乐、采摘园、打卡点、品酒小院等20余个,逐步打造出吃喝玩乐一站式旅游路线。同时,结合红黑榜、游客满意度评价等方式,把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建设等工作融入日常,勾画出人民群众安其居、乐其业的美丽风景。
  据介绍,下一步,余家山村将在发掘产业潜力、打造美丽乡村、增进民生福祉上深耕细作,努力将余家山樱桃打造成一张拿得出、叫得响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