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情悠悠

2024年05月14日 副刊 文章字数:1142 文章浏览数:

楚文涛


  萱草,亦称谖草、忘忧草,俗名黄花菜、金针菜。春末夏初,萱草细长的枝顶,开出橘红或橘黄色的花。
  《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这是关于萱草最早的文字记载。《博物志》中说:“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本草经》中说:“萱草味甘,令人好戏,乐而忘忧”。
  古时候,人们在春深时分,郊野踏百草。妇女们常常要采萱草,佩戴以簪发髻。几千年前萱草的芬芳,在历史中弥漫。“春深结伴百花边,花落花开未解怜。偶得宜男偷一笑,不知吉兆应何年。”多么旖旎醉人的春深景象,多么富有情趣的民俗哟!
  《诗经》里亦言:“北堂幽暗,可以种萱。”这里的“北堂”,也叫“萱堂”,是古代士大夫家的主妇居住之处。后演进为专用词,指代“母亲”。据说古时候,游子在远行之前,都会在屋舍的北堂门前,种上一些萱草,希望来安慰将赴异乡的自己,藉此减轻母亲对自己的思念之情。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诗作名篇《游子》,就是描写一位慈祥的母亲,倚着厅堂门,不见萱草花儿,却倍思孩儿的情之悠悠。
  萱草,作为忘忧的文化象征,在我国诗词的长河里,星光灿烂。数不清的文人墨客,都赞美萱草。想必这萱草,有着“天然韶华、自然隐现”的永恒滋味。也才会有千古文人这般绝美的诗意营造,让这五月间的灵秀之草,散发出耐人寻味的人文气息。
  唐代农学家、诗人陆龟蒙的《庭前》:“合欢能解恙,萱草信忘忧。尽向庭前种,萋萋特地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酬梦得比萱草见赠》:“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借问萱逢杜,何如白见刘。”唐朝宰相李峤的《萱》:“屣步寻芳草,忘忧自结丛。黄英开养性,绿叶正依笼。色湛仙人露,香传少女风。还依北堂下,曹植动文雄。”五代南唐诗人李中的《所思》:“门掩残花寂寂,帘垂斜月悠悠。纵有一庭萱草,何曾与我忘忧。”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书法家王冕的《今朝》:“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让五月的萱草愈发动人。
  一株小小的萱草,可以令亲人忘记忧愁。此番孝心、好意,着实让人感动。
  古人还用萱草花比君子。唐朝李咸用的“芳草比君子,诗人情有由。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积雨莎庭小,微风藓砌幽。莫言开太晚,犹胜菊花秋。”萱草,那美丽的身影,优雅的神采风度,让诗人情不能自持,忘记一切的忧愁和烦恼,产生了深深的爱恋和痴迷。宋代苏轼的“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劳心插。”借萱草花,赞扬那种身虽微而自强不息的精神,赞美那种不肯合污共流,而能高洁自守的品质。刹那间,一个清灵孤冷的君子形象,便活脱脱地跃然纸上。
  萱草花开,村舍庭院,到处摇曳着萱草花的影子。“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许下一个愿望,愿天下的母亲,都身体健康,乐而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