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解忧的“贴心人”

2024年05月15日 法治 文章字数:1283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张玉


  “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疏通基层社会治理“毛细血管”、赋能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有力举措。近年来,略阳县两河口司法所聚焦群众需求,不断提升“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质效,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触角向村(社区)延伸,着力化解群众“棘手事”、解开“心头结”,让群众法治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持续。

  下沉一线 把“心头烦”解决在家门口

  近年来,两河口镇持续开展村居法律顾问“六个一”活动,开办“乡村振兴法治课堂”,邀请两河口法律服务所律师到村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等服务,为村民普法解惑。通过法律顾问进村开展法律服务,提高了广大村民的法律意识,营造全镇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张女士,您不要着急,虽然您没有让对方打借条,但根据你说的情况还是可以采取措施进行补救的。”“只怪我当时一时大意,认为是朋友关系,碍于情面不打借条,现在听你给我上了一堂‘普法课’后,总算放下心来了,村里有法律顾问还真好!”这是唐家沟村一位群众前来咨询法律顾问,村法律顾问何律师热心为群众解答的一幕。
  驻村律师时常要到现场调查,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对事情的真伪作取证,不偏不倚做好“中间人”。“作为村里的法律顾问,早已经把自己看作为村里的一分子,当每次能够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争取到属于自己的利益时,我也深感欣慰,这也是村(社区)法律顾问的意义所在。”何律师说道。
  “要处理好村(社区)的纠纷工作,法律知识先不说,但沟通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找准矛盾的堵点,进行疏导,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矛盾得到化解,帮助村民解决纠纷。”通过多年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他总结了三条宝贵经验:一是要尽量减少诉累,及时沟通,不激化矛盾;二是要为双方摆事实、讲道理,疏通法理,讲通情理;三是要在沟通前就做好功课,务必在调解中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流动”普法 让法治精神在乡村扎根

   在宣讲现场,不少村民结合自身遇到的法律问题,纷纷咨询律师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律师们紧扣“小事不出村(社区)”的目标,从法理和情理等多角度耐心为村民提出纠纷解决建议,引导依法维权,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同时,还开展互联网+法律服务,组织村(社区)法律顾问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全镇每个行政村均建立一个微信工作群,及时接听电话、解答法律问题,实现线上法律服务不打烊,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提速提效。
  两河口司法所完善镇村法律服务平台,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由县司法局等部门协调引导,镇财政适当给予补贴,聘请司法、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担任各村法律顾问,与各村签订法律服务合同,为基层群众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调解矛盾纠纷等法律服务。目前,该镇已建有1个镇级法律服务工作站,5个村级工作室,法律顾问为全镇5个行政村提供法律服务,实现村法律顾问全覆盖,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近距离”法律服务。2023年以来,两河口镇各村法律顾问进村开展法治宣传180余次,提供法律咨询13次,为村委会签订各类合同提供法律意见28次,协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