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宣纸的“守艺人”
2024年05月23日 要闻
文章字数:1485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熊顺勤 刘思君 牛娜
在近日国家发布的“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荣誉榜中,镇巴手工造纸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巴宣纸省级传承人胡明富榜上有名。多年来,胡明富致力于镇巴宣纸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将造纸技艺发扬光大,而且获得国家7项宣纸新技术专利,创下镇巴个人一次受理批准发明专利历史新高。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镇巴县长岭镇九阵坝产业园区的胡氏宣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走进生产车间,远远便看见胡明富正在跟工人交谈,告诉他们制作宣纸的第一步选料的重要性:这是我们从乡下收购的青檀皮,质量要从源头把关,比如说这一块皮它是老皮,我们在蒸煮的时候就要把它分开,和这些合格的嫩皮不能同时煮,要多煮一到两个小时,就一样的了。
青檀皮是制作宣纸最主要的原料,为了使制作出来的宣纸更加柔韧、细腻,胡明富还在青檀皮中掺入镇巴本地产的沙田稻草。“这是沙田稻草,已经加工过有一百道工序了,它还有三十几道工序才能加工成宣纸。”胡明富一边检查着沙田稻草的半成品,一边向笔者介绍。
原料选好后,经过浸泡、蒸煮等工序,就可以进行碎料捣浆了。“我们的这个蒸煮锅没有加一点化学原料,都是常温蒸煮,所以需要的时间也很长,一般要12个小时,这样造出来的纸张环保,质量好。”为了保证宣纸的质量,胡明富在每一道工序上都亲自研发、亲自实验。
原料捣碎经过漂白后进入选料环节,工人用纯手工挑选出好料子,这是保证纸浆细腻润洁的关键。洁白如米浆的纸浆在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后,终于新鲜出炉了。纸浆放入抄纸槽,抄纸是宣纸最终薄厚、软硬成型的关键,也是最考验造纸手艺的一步。
早年间,胡明富一个人做不同尺寸的宣纸,而且在抄纸环节一次次尝试,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但最终靠着苦心钻研,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手工定制宣纸,而且还能根据书画大师的要求定制不同型号、不同类型、不同薄厚软硬的宣纸,定制命名专用纸已经常规化,成为现代造纸工艺新型格局。
薄如蝉翼的纸张再经过晾晒、检验等总共100多道工序后,宣纸就制成了。一道道造纸工序讲述着非遗的传承,一张张温润如玉的宣纸汲取着传统技艺的精华,一沓沓艺术大师的订单表达着对胡氏宣纸的肯定。
如今的胡明富已从事造纸事业近50年,创建的镇巴县胡氏秦宝纸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西北地区唯一生产宣纸的股份制企业,公司占地5.8亩,一楼为生产车间,二楼、三楼为馆藏及研学基地,拥有固定职工32人,原材料供应辅助职工66人。有传统造纸生产线一条,年产高档书、画纸15吨,产值2018万元,利税420万元,年产宣纸12000刀,销售11500刀,年收入达650万元。产品不仅供国内各书画大家,更远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该公司还建有青檀基地2万余亩,带动附近观音镇、赤南镇、巴庙镇千户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胡总给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不用出远门打工,一年也能挣个6万来块钱,一年劳保福利什么都跟得上,生活也管上,我还学会了一门手艺,真的谢谢我们胡总。”镇巴胡氏宣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务工人员刘永安感激地说道。
该公司基地每年还接待3000余名观光、旅游、学习、体验者和院校学生,逐渐形成了观光旅游、工艺体验学习、大专院校艺术创作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发展格局,不仅促进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同时提高了地域综合社会经济效益。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赋予传统工艺旺盛的生命力。胡明富在宣纸生产研发中,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执着探索,先后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今年又获得了“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大师”荣誉称号。
说起未来,胡明富信心百倍:“目前我们正在继续创新发展,再研发发明专利每年二到三项,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会给镇巴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产值可达到3000万元,利润可以达到6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