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母刘泰瑛
2024年05月24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756
文章浏览数:

高晓亮
东汉刘泰瑛效仿被汉景帝称为“万石君”的石奋,经年累月躬亲示范,言传身教,硬是把四个儿子培养成当世名流。
《汉中士女志》记载,刘泰瑛是汉中南郑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刘巨公任职大鸿胪,负责朝廷礼宾事务,日常做事遵章守制,一丝不苟。泰瑛从小受父亲耳熏目染和悉心调教,十分注重个人着装和待人礼仪修养,日久,习惯成自然,举手投足尽显大家闺秀风范,成为周边女子们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标杆。成年后,泰瑛嫁与本县名士杨相,夫妻琴瑟和鸣,恩爱有加,生育四男二女。谁料,天不佑人,杨相36岁那年驾车参加儒术大咖研讨会,回返途中马儿受惊车坠深沟,杨相当场身亡。
一个人若是遭遇苦难,通常有两种态度,要么直面,励志奋起;要么躺平,沉默沦陷。所幸的是泰瑛理智,拈得来轻重,在父亲的劝慰和家人的支持下,她强忍丧夫之痛接受残酷现实,既当娘又当爹,毅然用柔弱肩膀撑起这个岌岌可危的家。
好在,泰瑛的夫家和娘家家底都还厚实,六个孩子吃饭穿衣倒是不愁,愁的是儿女们的教育问题。她用心琢磨出一个简洁高效且适宜于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尽最大努力把孩子们培养成才,像他们的外公和父亲那样体面地工作和生活。最终,泰瑛决定做一个拿来主义者,借鉴石奋“保持威严,言传身教,以长带幼”的教子方式来培养孩子们,由此,泰瑛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重演了石奋一些关于教育儿子的有趣故事。
《汉中府志》里说,有一次,已经成年的长子杨元珍外出访友,或是因为关系铁、感情好,一高兴多喝了几大杯。元珍害怕挨骂,便在朋友处逗留到天黑才回家。泰瑛见他脖脸通红,言语含混不清,走路蹿蹿倒倒,原本想狠狠地教训一下比自己高出一大截的儿子,但最后还是忍住没张口,只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让他自个儿体会。
次日酒醒,元珍给母亲请安,泰瑛却坚决不见。一连七八天都是如此,元珍彻底慌了,生怕把母亲气出病来,便跪在母亲卧房前请求宽宥。直到第十天,泰瑛才走出卧室,严肃地对元珍说:“前些年,我让你带领弟弟扫地洗衣,帮助乡邻耕种收割,目的是锻炼你们兄弟几个的动手能力,你做得很好,为娘的很欣慰。有时候,为纠正你们吃相、坐姿以及待人接物上的坏习惯,我没有少责备你,打你屁股下手也很重,你作为兄长不仅没有怨恨,而且知错就改,坚持到现在,我很高兴。如今,你已经长大,我不应该过多地干预你的思想和行为,可你在宴饮方面不自律,恣意纵酒,失言又失态。我若是不心狠约束于你,等你日后变成酒鬼,到那时你又有啥资格来引领弟弟和妹妹?一席话说得元珍泪眼朦胧,他当即拍胸脯向母亲保证下不为例。
老二仲珍已近成人,喜欢结交朋友。有一天,他禀告母亲说要邀请几个耍得好的小伙伴来家里做客,泰瑛应允,并掏出些碎银让儿子亲自置办食材,热情招待客人。然而,让泰瑛气愤的是饭菜上桌,她还没入席就座,客人们自顾自吃喝起来,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席间喝酒行令,声浪如雷,口水飞溅,聊天的话题也都是些鸡鸣狗盗之事。仲珍读懂了母亲失望的眼神,小心翼翼地俯在泰瑛耳边恳求她不要动怒,给他留点面子。泰瑛轻轻点点头,给了仲珍一个明确的答复,随后,借故身体不适离身而去。
送走客人,泰瑛把仲珍叫到面前,凝重地说:“人情交往虽说是正常的,但要看值不值当。你今天请的这些客人一无形象,二无礼貌,三无点墨,说难听点就是‘水牛的肚子——草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和他们交往,只会让你堕落,变得粗俗。”仲珍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诚恳地说:“我谨记娘的教导,以后交益友、结贤人、走正道,洁身自好,绝不再给您添堵。”听完仲珍的表态,泰瑛的脸色缓和了许多。
辛劳总有收获,付出终有回报。元珍和仲珍没有辜负泰瑛一片苦心,两兄弟满腹经纶有见识,做人儒雅稳重,处事礼仪周全,声名鹊起,先后被外公的门生故吏举荐给汉中和巴西太守,跻身仕林。另外的两个弟弟和妹妹也很争气,尊听泰瑛教诲,以哥哥为典范,修身养性,刻苦读书,长大后都成为本土的名士、名媛。
泰瑛身陷逆境,不躲避也不放弃,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倾心竭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空,既成就了儿女的功名,也成就了自己的美名。她离世后,其德行和事迹感召时人,坊间口口相传“三苗止、四珍复起。”意思是说,刘巨公、杨相与泰瑛虽已过世,但杨家四兄弟传承家风家训,个个出类拔萃,杨氏门楣更加显耀,家族更加兴盛。史书也赞誉:泰瑛之教,流于三世,四子才官,隆于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