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三农 笃行不怠

——记南郑区优秀老科技工作者、高级农艺师王琦

2024年05月29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1579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成宝华


  王琦,来自洋县农村,1983年从汉中农校林果专业毕业被组织分配到了南郑茶烟果业发展中心,从事茶烟果业生产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多个春秋。他用一腔热血和对农技事业的执着,开展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课题试验示范、产业调研等工作。退休后,他加入南郑区老科协农业农村分会,继续以常务理事、“双助力”工作站专家的身份奉献余热,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
  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王琦,正赶上全区发展多种经营大办乡镇企业的时代。发挥专业特长,深入基层乡村搞生产调研,拿出全区果业产业发展规划,组织有序发展是他当时的主要工作。1986年,一些有条件的村都相继成立了以发展柑橘为主业的企业,种植柑橘成为当时多种经营的主推项目,全区发展面积3万亩。到1989年,因为经济效益显著,发展果业成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优选项目。为了对接市场延伸产业链,新集忍水桔子罐头厂应运而生。可好景不长,1991年,低温冻害给柑橘产业造成毁灭性损失。面对自然灾害,他立下“一定要把产业恢复起来”的誓言。
  2008年,由于他工作业绩突出,经组织考察,被任命为南郑茶烟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具体负责全区果业发展示范推广工作。为了能更好地胜任工作,他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潜心自学,一方面利用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通过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庆柑橘研究所举办的柑橘丰产栽植技术讲习班学习,他进一步提升和储备了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土壤学、气象学、植保学的相关知识。2000年以来,他先后参加了省农业干部学校举办的继续教育和市农干校专业培训20场次。通过集中学习研讨、观摩交流,他对全区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结合全区果业现状制订工作计划,带领团队把抓点示范、引领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目标。在他的倾心主持下,先后撰写了全区果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果业发展规划,主编了《柑橘栽培技术手册》《猕猴桃种植技术手册》《大樱桃种植技术手册》。
  同时,按照区委、区政府产业发展工作要求,围绕以汉山街道万亩果业园区和高台镇、阳春镇旅游环线万亩果业经济带产业发展布局,他带领技术团队科学规划,始终坚持高标准产业发展路线,抓住产业扶贫机遇推进果业从传统向设施农业发展过渡。先后创建汉山街道汉山村猕猴桃示范村、高台镇立峰村樱桃示范村和阳春镇陈村樱桃产业示范村,创建示范合作社4个,培养家庭农场10个、企业16个、农业经济头雁人才90多人。凭实干、实绩,2013年他被省农业厅授予高级农艺师。
  此外,他主持开展的《柑橘产业提质增效课题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参与的《市级黄金梨示范应用与推广课题》、茶叶“金峡雲芽”研发分别荣获区、市、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结合产业扶贫创建的“山地仿生态猕猴桃种植模式”被省农业厅确定在陕南产业扶贫工作中复制应用,并在2019年获陕西省果业局产业模式创新奖。
  2014年至2023年,在他负责全区果业发展工作期间,全区果业由1991年灾后面积3000亩恢复发展到3.25万亩,猕猴桃、樱桃、柑橘等水果产业带贫绩效明显。区上把果业产业确定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万硕果品专业合作社柑橘产业带贫效益显著,汉杰瑞农业公司50亩高标准设施大樱桃和德辉农业有限公司100亩设施大樱桃项目在乡村振兴中成为网红打卡地和市区农业培训实训基地及农旅融合发展的试验基地。灯盏窝家庭农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范例。主抓引进的汉中裕美兴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高标准设施阳光玫瑰葡萄大棚种植”落户汉山街道齐力村,企业运营四年以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成为乡村振兴学习样板。2023年他退休后,又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
  荣获“先进科技工作者”“农业产业化先进个人”“全省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汉中市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的他表示,急果农之所急、想果农之所想,储备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术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农技人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