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硕士孙千钧:
点菌成金 带富乡邻
2024年05月29日 时事
文章字数:1204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曹娜
从陕西师范大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到新型职业农民,再到“女致富带头人”;从种菌菇到搞科研“科技兴农”,再到带领村民共同增收致富,每个人生阶段的孙千钧,“步步千钧”。
今年34岁的孙千钧出生于南郑区圣水镇,是陕西师范大学农作物改性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她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毕业后在成都任教,她创办的校企合作实景课堂获得四川省教育系统肯定。然而拿着20万元年薪、事业也小有所成的她,却对安逸生活并不满足。“我的家乡在秦巴山区,这里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我想用我的所学所知为家乡做些什么?”怀着这样的初心,她放弃优渥的生活选择回乡创业。
2019年7月,孙千钧返乡创办了陕西同心创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业伊始,她奔波于全国多个省份、考察了60多个农业项目,最终选定在南郑区黄官镇武家沟村实施自己的创业计划。当年9月,公司投资80多万元引进滑子菇菌种20万袋,带动周围农户入园务工。
种植过程中孙千钧发现,当时市面上的菌种对培养环境要求高,菌包出菇率低,不利于推广。她利用自己的知识,带领团队与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展开合作,将原来人工自然环境培育菌种的方式改为自动化电脑控温控湿控氧的方式,创新研究出液体菌种,一年四季随时都可以培养。
她还做强菌菇衍生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生产季,企业种植滑子菇和扇贝菇等稀有食用菌;空档期,生产菌包外销,加工菌菇系列产品拓展产业链,彻底解决了食用菌企业夏季普遍停产、工人无活可干没有收入的问题。
近年来,她与团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7项,申请商标11件,“同心创发”“长忆菌”食用菌系列产品走向全国,连续3年获得杨凌农高会后稷奖。
随着种植技术和发展模式的成熟,她以协同合作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入园务工、半订单农业、订单农业三步走,带动更多农户加入发展食用菌产业行列,实现农户和公司双赢。2020年,她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分红等模式带动周边脱贫户142户增收;2021年获得国家农业发展基金支持新增南郑龙池村、庙坝村129户农户参与滑子菇产业订单种植,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留守妇女占80%以上。
看到孙千钧菌菇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参与的村民也收入颇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加入她的菌菇产业。她带领大家种植扇贝菇、黄金菇、猴头菇、竹荪等多种菌类,实现了一年四季种植不断档,务工农户天天有收入。不少群众根据实际情况按种植大棚划分自发形成了种植小组,大家自主性更强,积极性也更高了。
如今,同心创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值700余万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30个;近3年累计带动当地276名群众就业增收,“订单农业”农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她本人也先后获得陕西省农业农村创业优秀奖、汉中市农业农村创业特别奖、南郑区“致富带头人”等荣誉。
“未来农业会向着轻简化、智慧化发展。我希望通过我的创业经历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现代农业,带动更多人走上‘助农兴农’的道路,一起振兴家乡。”孙千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