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西幕府和吴园遗址(下)

2024年05月31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356 文章浏览数:

王景元


  陆游在汉中诗中还提到城中的另一处园林建筑——吴园,即吴太尉府园。乾道八年(1172)夏秋间,陆游与幕友高子长应吴挺之邀,在吴园饮酒、赏帖、赋诗、挥毫。高子长为吴园云山亭题诗一首,陆游有《次韵子长题吴太尉云山亭》诗唱和。诗曰:“参谋健笔落纵横,太尉清樽赏快晴。文雅风流虽可爱,关中遗虏要人平。”参谋,即高子长。太尉,是陆游对吴挺的恭维之称,非三公之一的太尉。快晴,系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简称。庆元元年(1195),陆游在山阴,回忆汉中军旅生活,作《春晚怀山南》组诗,其二有“至今夜夜寻春梦,犹在吴园藉落花”之句,吴园是陆游常去之处,故对其印象深刻。
  吴挺是抗金名将吴璘之子,吴璘之兄吴玠,及玠之子吴拱叔伯子侄四人皆立功于西陲,受到朝廷的重用。吴玠先于绍兴九年(1139)病逝于抗金前线仙人关,随后其弟吴璘升为都统制继兄掌握兵权。迨至乾道元年(1165),“吴璘改判兴元府”,任兴元知府。乾道三年,璘卒,遂由其子吴挺“代掌兵”,由本军都统制“改利州东路总管”,成为汉中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并掌管本区兵马。乾道六年(1170),朝廷有《吴拱辞兴元府事恩命不允诏》,知吴挺之堂兄吴拱于是年升任兴元知府。陆游在汉中之时,正是吴氏兄弟二人掌管汉中地方军政大权之时。
  陆游诗中所提到的“吴园”,就是吴氏兄弟治事的兴元府署的后花园,称之为府园。吴园遗址应该是今古汉台所在地。古汉台的名称出现较晚,大约在清顺治康熙年间。但古汉台这块胜地作为府署花园,应该在唐代已成规模,并在北宋熙宁六年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兴元府园亭杂咏》十四首中已见记载。十四首诗中有四景被收录于南宋祝穆所著《方舆胜览》卷六十六中,其中“盘云坞”“桂石堂”“四照亭”三景遗址祝穆记载其皆“在府园”。笔下所咏与今之古汉台景物最为吻合。
  《盘云坞》:“几曲上层城,盘盘次文石。爱之有佳趣,不倦纡晚策。禽虫应见疑,日遇此狂客。”坞有土堡、城堡之意。盘云,言其高耸。古汉台台高近三丈,周阔数百步,拾级而上,犹如登临城堡一般。文同此诗,不正是古汉台形貌特征的真实写照!又《桂石堂》:“尝闻阳朔山,万尺从地起。孤峰立庭下,此石无乃似。爱尔常独来,一日须三四。”诗中所记在桂树成荫的庭堂前面,还立有一块状如孤峰般的奇石。“桂石堂”的名称后来演变成“桂荫堂”,流传至今。还有一首《四照亭》:“峦岭附梁山,汀洲随汉水。秋容上屏障,左右二百里。此景谁能论,残霞独凭几。”这是一首描写秋高气爽之时,游人登高眺望汉中城外美景的诗,四面云山,江流一线尽收眼底。毋庸置疑,此四照亭必建在城中的高台之上,这应该是确切写古汉台的诗了。还可以佐证的是,“四照亭”这个古迹的条目,还见录于清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卷五中,志书称其址“在府园”。
  无独有偶,陆游在吴园有《次韵子长题吴太尉云山亭》诗,大概与文同所作《四照亭》也相仿佛。云山,应言其高,此亭也必建在府园的最高处方能名副其实。古来文人雅士登高必赋,他们置身古汉台或登楼远眺,或抚亭吟咏,在所作诗联中,又多将“云山”二字入诗嵌联,如王志沂:“万家烟火连朝暮,四面云山入画图。”阮贞豫:“四面云山真个好,但期佳兴与民同。”尚翊周:“云山四面皆还向,烟火万家自往来。”无名氏:“到此最高,看芳树春流,一览兼收秦蜀景;何须更上,诵好山云影,五言已尽宋元诗。”凡此种种,也是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