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汉中 逐绿而行
2024年06月01日 要闻
文章字数:2902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李佩蓉
5月的汉中,青山如黛,碧水生烟,从秦岭深处峰峦叠嶂的自然保护区,到汉江两岸错落有致的田园乡村,再到一步一景的天汉湿地公园,处处山明水秀、美不胜收。
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的汉中,被公认为是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两山两江”构筑起的绿色生态是这座城市的独特资源禀赋。
近年来,我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保护秦巴绿水青山,守护汉江一泓清水,绘就了一幅绿色循环发展的生态蓝图。
守护一泓清水
打造幸福家园
小满过后,宁强县汉水源村的溪流涨满,清澈沁凉的泉水像流动的水晶,碰撞着山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治水不治源,九载亦何有?这里是汉江的发源地,20多年来,宁强人民像爱护眼睛和珍惜生命一样守护着汉江源头的一草一木,涵养出一泓清水。
最先有护水意识的是张邦贵老人,他家是“汉水源头第一家”。从2003年开始,老人每天手持夹子和垃圾袋,沿河步行5公里左右,一路将村民和游客遗留的各种垃圾捡拾干净。
2018年张邦贵老人去世后,村级民间河长王开强接过他手里的扫帚。不管日晒雨淋,清晨的河边,总能看见王开强忙碌的身影。几年下来,家里穿坏的“巡河鞋”越来越多,但河里的垃圾越来越少,水质也越来越好了。在他的宣传和带动下,爱水、护水、亲水理念深入人心,主动保护汉江源头水质已成为每个宁强人的行动自觉。
“这些年,我县采取以工程建设补防洪短板、以生态治理护源头水质的柔性治水方式,强化了源头治理和系统保护。”宁强县水利局干部石也玺介绍,该县累计投资1.95亿元,先后实施汉江源头生态保育、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玉带河生态护岸治理等项目,治理河道18公里,新建堤防21.4公里,增强了水源涵养能力,水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河流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当汉水源头的清水流入汉中主城区时,天汉湿地公园正发挥着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5月27日,市民谢鸿一大早就和朋友来到天汉湿地公园散步,尽赏初夏湿地公园风光。“最近这里的金鸡菊开了,我和朋友们来拍些照片。湿地公园一步一景,植被茂密,生态环境非常好,作为汉中人,能有这样一个休闲放松的场所,我们感到很幸福。”
公园里栽培了枫杨、垂柳、银穗芒、蒲苇等300多种景观树木和湿地植物,30多种鱼类、80多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人水和谐、万物共生的盛景。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河湖长制统揽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行最美河湖“清澈、修复、秀美”和“5+1”治水建设幸福河湖三年行动,倾力理水、连水,积极活水、治水,实现赏水、玩水,蓄积发展动力,赢得群众点赞,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践行绿色低碳
推动高质量发展
绿色是天汉大地最动人的风景,也是汉中高质量发展最亮眼的底色。
勉县定军山下,陕钢集团汉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汉钢公司”)的一座座厂房掩映在一片片绿荫中。
作为我省钢铁行业“领头羊”,汉钢公司深知坚持低碳发展才是钢铁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汉钢公司烧结厂党委书记、厂长相里军红介绍,公司近年来在环保方面投入巨资,引进了多项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废气超低排放。对公司原有的2×265㎡烧结烟气湿法脱硫进行置换改造,项目采用国内目前最先进、环保效益最好的活性炭烟气净化技术,该技术同时具备稳定高效的脱硫、脱硝、除尘、除二噁英等烟气综合治理功能。
“公司的脱硫脱硝设施总投资约4.8亿元,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可稳定实现超低排放,符合国家环保发展趋势。”相里军红说。
近年来,汉钢公司通过积极实施烧结活性炭脱硫脱硝改造、球团脱硫系统改造、料场封闭等一批环保节能项目,顺利完成了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改造升级。目前,汉钢公司已走出一条安全、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同样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还有汉中锌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的核心成员企业和铅锌冶炼基地,该公司主要生产锌锭、铅锭、工业硫酸等系列产品,其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均居国内同行业前列。多年来,该公司致力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走出了一条绿色冶炼之路。
日前,记者走进汉中锌业生产车间,一股热浪扑面而来,里面机器轰鸣、秩序井然,员工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一片片银光闪闪的锌锭随着运输履带缓缓前行,场面十分壮观。
移步至厂区,废水处理设施、废气收集装置等环保设备一应俱全,确保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实现了绿色生产、清洁排放。
汉中锌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实现了冶炼废渣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锌冶炼行业的绿色发展树立了典范。同时,该公司还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通过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近年来,我市布局低碳产业新赛道,积极推进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建成11个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汉中正高速启航。
厚植生态优势
发展循环产业
群山环抱、绿水绕行的洋县草坝村,虫鸣鸟叫相合,宛若世外桃源。每每不经意间,会有一抹淡红自天空掠过。这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一抹灵动的红,便是享誉世界的中华“吉祥之鸟”——朱鹮。
1981年,世界上仅有的7只野生朱鹮在草坝村被发现。40多年间,7只朱鹮开枝散叶,如今已繁衍至1万余只。它们飞出洋县,飞越秦岭,飞向全国,飞到海外,种群濒临灭绝的命运得以逆转。
在保护朱鹮的过程中,洋县坚持“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度濒临灭绝的朱鹮,如今成了为百姓带来致富希望的“吉祥鸟”。
伴随着朱鹮的鸟鸣,记者走进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区内的康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粉条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道道工序之后,软弹劲道的红薯粉条成功出炉,整齐地挂上了晾晒架。
“以前,县上的红薯品种杂乱,品质参差不齐。公司为了实现产品品质的统一提升,筛选出两个粉食兼用型的红薯品种,并采用有机种植管理方式,在全县推广种植,市场收购价较3年前每斤提高了0.3元。”该公司总经理常红柱说,公司还拥有有机稻米生产线1条,年加工有机稻米5000吨,今年还与当地500余户群众签订了有机黑米种植订单3000余亩。
拿到黑米种植订单的种植户李朋儒感慨道:“过去,一家人守着几亩薄田,辛苦劳作日子还过得紧巴巴。现在,我和康原生态农业公司合作,种植有机黑米200亩,收获后直接就被收购,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实实在在的收入,让群众看到了通过有机产业致富的希望,也更加坚定了洋县发展有机产业的决心。通过10余年的持续发力,该县逐步将长期积累的“绿色存量”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增量”,陆续招引入园企业16户,打造“朱鹮”区域公用品牌,推出米、酒、薯、药、菌、茶等15大类110余种有机产品,有机基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一,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放大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探索拓展生态资源向资本收益转化渠道,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已愈发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