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当午”

2024年06月04日 副刊 文章字数:1023 文章浏览数:

周永兰


  “今年得提前回去送当午,我过节那天得值班。”老刘郑重其事地说。
  我愣了愣,因他抽烟带来的不满渐渐消散,心里漾起些欢喜。
  “当午”,是西乡方言,意即“端午”。送当午,是西乡人的传统习俗。端午节这天,准女婿、女婿要带上礼品,到丈人家拜节。老刘一身毛病,就“送当午”做得好,不用我提醒,自觉坚持了几十年。
  记得小时候,每年“送当午”在我们家是件大事,父亲母亲早早就开始筹备。端午节早上,小竹篮里装满了礼物:一吊清晨刚买的猪肉,圆滚滚的鸡蛋,青色的粽子,一包白砂糖。家里不宽裕,这些礼物已经是上好的了。
  父亲提上篮子,母亲拉着我,去外婆家“送当午”。我跟着父母亲,走过海子坎,穿过汉白路,踏上了乡间小路。地里干活的人叫着母亲的小名,赞父亲知礼,赞母亲能干,赞外公外婆有福。母亲喜滋滋地应着,脸上似乎放着光,脚步轻快得我要小跑才能跟上。
  外婆早就笑盈盈地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了。大舅和舅母去“送当午”了,母亲和外婆准备午饭,父亲和外公闲聊,小舅带着我在院子里玩。我不时跑进灶房,看夹沙糕做好了没有。外婆做的夹沙糕既好看又好吃,蒸熟的糯米糕又白又香,中间夹着红豆沙,外面沾满了黄豆粉、芝麻面,咬上一口,又香又甜又糯。粽子鸡蛋我不馋,就稀罕这糕。糕做好了,外婆招呼大家吃,她说,“吃了夹沙糕,生活香甜又黏黏。”
  上中学后,我很少跟着父母亲“送当午”了。那时端午节还没成为全国法定假日,我们得照常上课。有一年恰好端午在星期天,便跟着父母一起去外婆家。那时候我家的条件好一些了,“送当午”的礼物大袋小袋装了一筐,很是丰盛。
  那天外婆家的气氛很喜庆。外公外婆大舅舅母都围着小舅,跟他说着什么。后来才知道,原来小舅要去女朋友家“送当午”。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去准丈人家拜访,心里紧张,不知该说啥做啥,一大家人在给他传授经验。父亲建议小舅带上他给外公买的酒,母亲又给装上新茶。最后,穿着一身簇新衣服的小舅,骑上那辆车头挂满礼物的自行车,在一家人充满期待的目光中,走上了他的“送当午”之路。
  听母亲说,那年的大端午,小舅的女朋友我的准小舅母应邀来到外婆家过节。这表示,女方一家认可了小舅。外公外婆非常高兴,盛情款待未来的小儿媳。我也因此沾了光,母亲带回了一大包夹沙糕。
  我成家以后,每年端午节都回娘家“送当午”。看着父亲母亲欣慰温暖的笑脸,总会想起当年跟着父母亲送当午的情景。“送当午”,送的不只是礼物,更是这礼物背后的孝心,晚辈带给父母的放心。
  我看着日历,跟老刘商量今年“送当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