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

2024年06月04日 副刊 文章字数:928 文章浏览数:

王利群


  夏日渐盛,端午如期而至。
  在这个万物蓬勃,耕种和收获并举,生命充满了希望及怀念的时节里。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驱五毒、佩香囊、沐兰汤,以穰灾辟邪,强健体魄,于慎终追远中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祝福亲友安康,世道呈祥。
  端午,作为中国第一个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其别具特色的风俗与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有关,其隆重的祭祀活动蕴涵着生命的真谛,充满了生活的仪式感。无疑,端午就是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庄重仪式。
  人们怀念屈原,源于他忧国忧民、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源于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当然,还有他创作的独成一体、精彩卓绝、彪炳史册的楚辞。由此,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诗人,他留下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绚烂诗篇,如银河星光般璀璨。
  他影响深远的作品被千古传颂,且看:
  他立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浩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痛惜:“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他愤恨:“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他感慨:“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他决绝:“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他心向光明,为理想殉道,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秋风。
  屈原虽去了,但有历史为他作证。司马迁为他立传,称其作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里称赞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他“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时间印证了“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这不争的事实。最主要的是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仁人志士,为民请命,舍身求法。
  这样的仪式,不论在历史长河及现实生活中,都具有无限的魅力和无穷的启示。虔诚地把种子埋于地下是仪式;经辛勤栽培浇灌,开花结果是仪式;树在生长的过程中,记录岁月时光的一圈圈年轮是仪式;鸟儿待到羽翼丰满,第一次勇敢飞向天空是仪式;孩子从在襁褓中到学会说话走路是仪式,经过勤学苦练走进庄严的考场,及至自立自强的成熟是仪式。当然,最终每个人走向死亡的归宿也是一种仪式。
  在生命浩浩荡荡的进程中,因有了各种各样的仪式,才使生命有了信仰,也才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