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摇曳中的人生
——记洋县皮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何宝安
2024年06月07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788
文章浏览数:

刘莉
“宁看牛皮打架,不看木脑壳说话。”初次听到这句洋县俗语时,一时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津津有味地看完皮影戏《员外娶妾》之后,笔者才知道“牛皮打架”的真相,才明白皮影戏为何被老百姓喜爱。
带着对皮影新鲜浓厚的兴趣,笔者拜访了洋县皮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何宝安。
何宝安有一副好嗓子,从小就喜欢唱歌、侍弄乐器。上初中时拉二胡、吹笛子小有名气。但因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18岁开始在工地上干活帮补家用。就在人生的迷茫时期,命运的大门打开了,洋县文化馆的冯树泳经何宝安同学介绍找上了门。原来是县文化馆为拯救保护民间艺术准备开设皮影培训班。第二年,何宝安进入了“洋县灯影腔剧团”,当时团里的6名男女青年都是经过比较严格的挑选才进来的。
经过10天的乐理培训,团员们就到洋县石槽万岭村拜师学艺,跟着以皮影老艺人雍居中为首的6人皮影班一对一地学习皮影表演艺术及乐器演奏。团员们吃住都在各自的师父家里,农忙时帮着师父一家干农活,空闲时间就跟着师父学习技艺。一年之后,6个年轻人就在雍居中师父的指导下单独正式对外开展演出活动了。
1988年该团以个人承包方式走向市场,吃苦耐劳、年轻好学的何宝安担任箱主。同年,何宝安与剧团里的师妹黄芳结为伴侣。由于剧团年轻人打工的打工,结婚的结婚,1988年下半年剧团就岌岌可危了。何宝安着手重新组建队伍,教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学习皮影,组建家庭戏班,也吸收有特长的乡亲邻里。同时跑东跑西完善皮影的配套设施。在娱乐设施、文化活动匮乏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皮影戏班子所到之处备受欢迎。1990年开始,何宝安以龙亭、贯溪为基地,联络石槽等皮影班社演员,或独立或联合或以“搭班子”的形式开展各种演出活动,年演出200余场次。演出最多的一年,台口达到了256场次。2003年,西安皮影社社长杨飞夫妇和日本一大学戏剧系研究员稻叶明子专程前来洋县观看皮影戏演出。2004年冬,陕西电视台“农家大院”拍摄组,以洋县民间皮影艺术为背景,拍摄春节专题电视节目。同年,洋县皮影何宝安班社所在地贯溪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洋县皮影艺术之乡”。2008年,洋县皮影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就在何宝安的皮影戏班顺风顺水之际,命运又来了个料想不到的急转弯。2010年妻子黄芳得了重病。为了给妻子治病,何宝安差点倾家荡产。在走投无路之际,命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他。县文化馆建设文化档案馆,他的皮影家当被征用,还有惠民演出的帮扶,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2014年,何宝安迎来了新的转机。妻子的身体好转,各处的皮影演出邀约不断。他重新置办了一副皮影箱子、简易舞台和固定舞台,在家里开辟了皮影雕刻制作室,修建了舞台和演出道具的存放库房。
从艺的四十年里,何宝安可谓是皮影戏的带头人,带领着皮影戏班走南闯北,不遗余力地宣传推介洋县皮影。此外他还尽心尽力传承皮影:他曾经带了几个徒弟,每年对徒弟集中面授30天,每次3小时左右。从2012年起,何宝安还不定期到洋县南街小学、青年路小学传授皮影戏表演技艺,每年20天左右。
当被问及为何要如此时,何宝安激动地说:“全国有l6个省都有皮影戏,老百姓爱看,皮影戏有根。陕西皮影戏的发源地在关中,而汉中的皮影戏在洋县。这是洋县的骄傲,是洋县数代人辛苦付出的结晶,是多少人默默奉献的结果,要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师爷、师父,对得起那些皮影守护人和热爱皮影的群众,对得起自己……”
在他的库房里,笔者见到了一尺多厚、保存完好的100多种剧本,看到了他的琳琅满目的“百宝戏箱”。在他的雕刻室里,见到了满桌的雕刻用具、老花镜、放大镜,看到已具雏形皮影正等待他的巧手臻于完美,看到了一摞摞鲜艳的获奖证书……当问及“一个小人要多长时间雕刻完毕”时,他脱口而出:“不吃不喝不出错,至少两天时间”。在谈到洋县皮影的现状和困难时,何宝安长吁短叹:伴奏的人手勉强够,能唱的越来越“稀有”。年轻人心浮气躁,“十分钟的热度”,新鲜劲一过便“没了音音”。演出靠的是热爱喜欢,谈不上“好收入”“轻巧钱”。虽然有惠民演出的补贴,那根本不够。一般的小件,自己在农耕之余可以自做,急需的大件要外购,一个要几百甚至上千块。
谈到最后,何宝安抬起头说:“老百姓骨子里还是爱传统老物件、老唱腔的。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我当年就是被皮影的魅力深深吸引的,我也相信洋县皮影戏会有优秀的接班人。”
离开何宝安家时,已是华灯初上。望着光影里的何宝安,笔者仿佛又看见了一方白纱、一盏灯、数个舞动的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