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返乡 带富老乡
2024年06月08日 要闻
文章字数:1511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朱媛媛 通讯员 李晓庆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听到干了半辈子电力工程的刘俊岐进军农业,经营百亩蓝莓园,老同学许莉压根儿不信。
6月4日,许莉悄然来到刘俊岐位于洋县黄安镇何家村的百亩蓝莓基地,扑面而来的是鲜果的清香,看见一行行枝繁叶茂的果树、一颗颗如宝石般镶嵌在枝头上的蓝莓和正在挥汗如雨搭建驱鸟网的刘俊岐。许莉服了,这位老同学让她刮目相看。
回乡种地 异举惊亲朋
今年46岁的刘俊岐是洋县溢水人,早年创业干过贸易,包过工程,架过高压线,曾一度成为拥有五六十人的工程团队负责人。
2019年,干得风生水起的刘俊岐决定进军农业,回家乡种植高端水果蓝莓。
“我在农村长大,与土地感情深厚。而且我们洋县生态好,朱鹮都选择在这里生活,加之现在乡村振兴政策好。同时,蓝莓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价格稳定,我坚信一定能把这个产业在家乡做大做强!”刘俊岐信心十足地说。
但消息一出,亲人纳闷,朋友费解。
“懂农业吗?有技术吗?扛得住风险吗?能搞成吗?……”质疑声接踵而至。
面对质疑,刘俊岐用行动作答。在朋友介绍下,他一眼瞅定汉江河畔黄安镇何家村的一片空地。
得知他的创业想法后,黄安镇政府和何家村村委会对他大力支持。很快,就签订土地租用合同,正式开启了他的蓝莓种植梦。
屡挫屡勇 用心提品质
创业不打无准备之仗。做生意出身的刘俊岐在创业伊始就到四川、浙江、江苏等地学习蓝莓种植技术,并到邻近的蓝莓基地考察了解适生优良品种。
很快,第一批3万余株蓝莓苗被成功栽植到基地里。
但在当年夏天,他却被泼了一盆凉水——三分之一果苗枯死,僵苗达数千株。
“春灌、施肥、防虫、除草……该做的都做了,怎么会这样?”刘俊岐百思不得其解。
查资料、找专家、外出考察,他终于找到了症结,“蓝莓根须浅不耐旱,春灌要把住节点浇少灌勤。”他赶紧补苗换苗,第二年春天,基地迎来了一片绿。
第三年夏天,部分蓝莓挂果了,喜出望外的他很快又愁眉不展,硕大的蓝莓含在口中酸涩难耐,这品质如何过关?
继续,头破血流可能越陷越深;放弃,前功尽弃但可及时止损。刘俊岐陷入彷徨。
但不服输的他还是选择从头再来,多次请教陕西理工大学专家教授,和邻近同行交流经验。最终,他把整改重点放在了土壤改良上。
“蓝莓喜酸性土壤,我就用锯末和草炭土改变土壤酸碱度,增加有机质。”刘俊岐拔掉老苗、改良土壤、重新换新苗,不仅很快将半生积蓄300万元全部用尽,还卖掉了西安的房子。
他一心扑在蓝莓园里。从昔日西装革履的老板,变成了一位土地上的“老把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6月,刘俊岐的百亩蓝莓树初次挂果,迎来采摘季。随手摘一颗熟透的蓝莓果子放在嘴里,饱满的浆汁在口中四溢蔓延,留下满口的馥郁清香,良好的品质深得客户好评。
刘俊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造福乡邻 携手奔富路
目前,在他的基地中,精心选育的绿宝石、茶花、德雷铂、薄雾等4个品种的蓝莓长势良好。
小小蓝莓果,圆了刘俊岐的创业梦,乡亲也尝到了家门口务工增收的“甜头”。
6月4日,何家村3组61岁的村民赵彦仍早早地来到蓝莓基地。她带着遮阳帽,双手翻动枝叶,寻觅蓝色的熟果,一枚一枚快摘、轻放,动作娴熟。她说:“基地一建好,我就在这里务工,一天挣70块钱,能照顾家人也不耽误农活,年龄大了在家门口有活干,我很知足!”
当天,20多名乡亲和赵彦仍一起,在基地中除草、采摘、搭建驱鸟网,一片繁忙。“我想通过自己努力,种出好蓝莓,让父老乡亲也过上好日子。”刘俊岐告诉记者,5年来,基地接连聘用当地群众150余人就近务工,累计带动群众增收100余万元。
“要扩基地、提品质、建冷库、拓渠道,线上线下齐发力把好产品推出去,努力把蓝莓基地打造成集观光休闲、科普研学为一体的特色基地,让更多乡亲搭车增收致富。”说起未来规划,刘俊岐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