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青水镇“聚留治”三字诀推动人居环境向美而行
2024年06月12日 要闻
文章字数:1483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苏芮
近年来,镇巴县青水镇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导向,将做好“聚、留、治”作为实施“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持续推进镇域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全域改善、全民改善,乡村面貌整洁有序,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聚柴变聚财,乡丑变景观
由于受长期以来生活习惯影响,村民房前屋后柴草、杂物乱堆乱放,不仅脏乱,而且影响交通出行,有极大的消防隐患。对此,青水镇把聚柴作为整治乱堆乱放的重点,建立健全政府带领、村组号召、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全镇上下一盘棋的治理格局。
找准源头主动清。通过及时召开院坝会、村民会议充分征求群众意见,通过问计于民,让群众自主思考、主动参与,共同协商杂物、柴草无序堆放的整改意见。压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整合域内秸秆利用主体市场资源,加大全镇4家秸秆综合利用经营主体收购信息宣传力度,增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2023年全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实现秸秆禁烧和资源化利用的疏堵结合,促使广大群众由“要我清”转变为“我要清”。
带头引领集中干。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坚持“一条线”实地清理,由镇领导干部带领党员、网格员、志愿者帮助沿线群众清理房前屋后,所有村组干部更是从自身做起,主动带头清乱,引导全体村民将杂物与门前院落分离。自整治以来,清理私搭乱建15处,整治残垣断壁7处,清理死角盲区270余次。原本杂乱的柴草被分成块、理成垛、摆成线,做到了规范堆放、有效利用。
“绿化+美化”有效聚。结合小花园、小菜园等“微田园”建设,引导群众通过栽植果蔬、花木等开展庭院绿化,打造绿色生态文化景点,建设具有苗族特色的旅游风景线。在一排排姹紫嫣红的花草点缀下,在白墙黛瓦红线条的苗居映照下,一座座整齐的柴垛构成了带有青水苗寨特色的工艺品,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对于镇域旅游发展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推动从“聚柴”向“聚财”转变。
留污抓示范,陋习变新风
青水镇人员居住较为分散、加之前期建设重心放在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上,环保设施投入较为薄弱,垃圾污水治理难度较大。为找准源头除弊堵漏,镇党委、政府将改变群众乱扔乱排意识作为整治前提,强化引领示范倡导“留污”。通过“大喇叭”宣讲、发放宣传资料、倡议书、悬挂宣传横幅、入户座谈等多种方式,号召自家的污水垃圾留在自家垃圾桶,做到“三不排”:不往别家排、不往河道排、不往绿化道等公共区域排。村党支部更是带头深化“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深入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清洁家园等典型评比,依托宣传公示栏、院坝会、村民大会对先进典型大力表扬,让后进典型“红脸露相”,运用爱心超市积分机制,兑换物质奖励强化环境卫生评比结果运用,达到“一个典型激活一片、带动一批”的效果,引导村民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营造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治污强保障,旧貌焕新颜
青水镇坚持治污与控污并重,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增强治污保障能力,不间断组织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清理河湖垃圾12余吨;在集镇铺设污水管网600米,对苗族民居进行提升改造500米,配套完成人行道、盲道改造、更换树围栏、路缘石、雨污水管网更换及维修等设施建设;投入100万元更换淘汰破旧垃圾箱20余个,购买垃圾桶100个,压缩垃圾转运车1辆,修建改造卫生厕所1600余个,强化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生产投入品管理,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村均达到85%以上,形成“户收集、村集中、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和镇村环境管理治理体系,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真正实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