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闲不住的乡土“文化人”
本报通讯员 张恤民 李刚
6月6日,张民在自家的菜园里除草。 张恤民 摄
“老张看起来只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却是我们村有名的‘文化人’。”“张大哥,不仅勤劳、爱学习,还是一个‘热心肠’……”6月6日,笔者走进洋县龙亭镇杜村,提起张民,村民夸赞不已。
今年84岁的张民,年轻时当过钢厂工人、“三线”建设者、农业技术“教官”等。几十年来,不同的人生经历,让他养成了自强自立、不等不靠的性格和读书写作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写作,也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文化人”。同时,他持续发挥余热,为村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白天劳动、晚上写作,几十年笔耕不辍守初心
在杜村二组的北头,一座干净整洁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这便是张民的家。庭院大门旁的菜园子是他劳动锻炼的场所,屋檐下一套老旧的桌椅承载着他每天读书看报的娱乐生活。
白天劳动,晚上读书写作是张民几十年来的固定生活模式,他喜欢文学创作,有时候为了写好作品中人物,他整宿整宿的熬夜。在岁月的洗礼中,他的头发从青丝变到白发,不变的是自己热爱文学的初心。
艺术来源生活,生活创造艺术。几十年间,他编写的《四个老婆上秦岭》《英雄模范杜转生》等文艺作品真实再现了三线工程建设的劳动场景;他以党的富民政策和农村巨大变化为素材创作的《转变》《逛龙亭》等10余种剧目和歌曲,得到广大群众的拍手称赞。
勤奋刻苦在老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生活中,他总是随身携带着小本子,一边下地劳作,一边采写农村一线的新闻报道,先后在各级党报及其他媒体单位刊发稿件近1万篇,荣获表彰奖励200余次。
谈及读书所带来的收获时,不忘给蔬菜除草的老张笑着答道:“书籍是我的朋友,书本的知识是无穷的,也许不经意间就能帮到你。你看我从书上学到物理杀虫方法,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只用农家肥,种出的西红柿味道酸甜多汁又健康。”
热心教育、培养新人,提高村里孩子的写作水平
“张大哥这个‘文化人’,不光爱学习,还是个‘热心肠’。我女儿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他的精心辅导和辛苦付出。”邻居雍存枝说。
雍存枝的女儿自小聪明,也很有礼貌,十分讨人喜欢,就是学习成绩没达到预期。为了让孩子更加优秀,雍存枝拜托张民给女儿辅导作文。每逢周末和寒暑假,张民就给出题目、列提纲,再逐字逐句修改,点评精彩段落和不足之处,如此往复,循序渐进,孩子的作文取得了很大进步,并以优异成绩考进师范大学,还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
几十年来,张民坚持培养新人,经常为村里的孩子和附近学校学生辅导作文。龙亭镇中心小学还聘请他担任学校的写作辅导员,经他辅导的学生作文有150余篇在报刊发表,多篇获奖。
“我今天能在公司担任文职人员,还得感谢张民大伯那些年对我作文的精心指导,我现在写材料、搞创作基本上不会觉得困难。”在西安一家企业做办公室工作的张芬深有感触地说。
喜爱藏书、共享阅读,书屋成为邻居们的阅览室
在敞亮书房内,一摞一摞的书成为张民的心爱之物,屋内充满了浓浓书香。这间不大的书屋也成了邻居们的阅览室。到了农闲时节或阴雨天,大家就来到他的书屋读书、听他讲故事,充满欢声笑语。
“我家的桃树虫害少,桃子甜脆好吃,多亏张哥的书屋帮了大忙。他订的农村报上每一期‘三农课堂’上的知识我都要仔细读,对自己有帮助的我就用笔记下来。”桃农张黄明说。
村民雍小黑从小爱钻研机械,小型拖拉机、饲料粉碎机等农用机械是他增收致富的工具。他的弟弟雍小杰靠养殖建起小洋楼,他们一有空就到张民家里翻看科技书籍和报纸,逐渐掌握了机械故障的修理技能和养殖技术。
爱好戏剧的张民藏书中自然少不了秦腔剧本,本村的秦腔爱好者张菊丽、赵宝霞、柳文华等是他书屋的常客,农闲时节,大家聚在一起学戏、说戏,都成了当地“自乐班”的骨干。
“如今,在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扶持下,我过上了好日子。我也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勤劳致富的精神和有用的知识传承下去,为村子的发展作点贡献。”张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