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沟村里看帮扶……

2024年06月15日 要闻 文章字数:1197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赵书萱 张恤民


  “驻村工作队帮我们把桥修好了,现在我们出行更方便了。以前的简易桥被冲垮之后,我们去河对岸种地都要绕几里山路。”走在洋县金水镇许家沟村的连心桥上,五组村民申彦明高兴地说道。
  2021年10月,连续的暴雨冲毁了许家沟村5组、6组的木桥,致使20余户村民生产生活受阻。帮扶单位洋县信访局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争取资金20万元,在原来的地方重新架起了石拱桥,群众称作连心桥。
  2017年10月,洋县信访局与县残联、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2000多个日夜,许家沟村从一个交通不便的偏僻小山村,到现在一条条平坦宽阔、四通八达的水泥路,村民生活环境有了巨大变化。
  “我们村很多都是山地,平地很少,我也是听朋友介绍才知道猪苓这个产业,猪苓喜阴,山地种植效果最佳,而且不费事,只要种下就会有收成。”信访局驻村第一书记熊海峰说道。
  许家沟村地处山区,交通受阻,群众观念落后,产业发展受限,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积极调研,探寻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径。2022年在工作队的牵线下,村干部来到谢村镇回龙村考察调研猪苓产业。
  “我们在回龙村的猪苓大棚里考察结束,就交了定金,请他们帮助买种子、育苗。为了销路有保障,还和回龙村的公司签了合同。为了支持村上产业发展,信访局和县残联还筹集1万元资金,用于发展猪苓产业!”许家沟村村支书刘小斌说。
  村里产业慢慢发展起来了,如何打通运输渠道成了摆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熊海峰回忆:“我们信访局积极联系中国航天集团,争取部分资金,修建了3.6公里的水泥路。村上也自筹了部分资金修了5公里,这条路打通,不仅畅通了40余户群众与外界的沟通渠道,收购产品的车也能直接开到村民家门口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且还要找到适合村民发展的产业”这是驻村工作队一直以来的工作思路。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许多村民一开始不愿意接受新产业,工作队和村两委商量后,先由村上盘活撂荒地,尝试种植,工作队再上门为村民讲解新产业的好处。申彦明、刘文枝等开始尝试种植板栗、木瓜,2年后,他们都有了近2万元的收入。看到他们的收获,村民纷纷开始发展特色产业种植。
  村民刘邦彦患有腿疾,这两年越发严重,“熊书记在了解我的情况后,带我去医院做了检查,帮我认证了三级残疾,还帮我参谋发展种养业,我种了一亩桔梗,养了40只鸡、6箱蜜蜂,农忙时候工作队帮我一起收割。我现在生活得越来越好了。”刘邦彦充满感激地说。
  5组的张元昌,养了50箱蜜蜂,还种植了板栗、猪苓、桔梗、木瓜,一年收入4万元左右。在许家沟村像刘邦彦、张元昌一样通过发展产业走上致富道路的农户越来越多。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就有50余户。
  今年,许家沟村种植猪苓达到10万多株、桔梗300亩,银栗南瓜30亩、茯苓6000余株,还建起了80亩血李产业园。“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我们村民收入翻了一番,村集体产业红红火火,今年集体产业收入能达到500多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刘小斌站在银栗南瓜地里告诉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