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击凡鸟:看老杜的力透纸背(上)
2024年06月18日 副刊
文章字数:1388
文章浏览数:

丁小村
画鹰
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文学有体,文章有格,体格决定了欣赏阅读的方式不同。而诗是文学中最高的体格,所以诗的阅读就更有难度。但是诗也最具有赏玩性,好诗就如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可以反复赏玩。内行看门道,外行也要学会看门道。不品其妙,瞎叫好,那是猪八戒吃人参果,只知道此物可以饱腹,却不知道此物别有味道。
好诗值得三番五次地去品味,对于那些字字精心、句句着意的作品,你囫囵吞枣、粗枝大叶,就糟蹋了好作品,如同明珠暗投,读者不经心,往往是作者的悲哀。这种事难免,所以古人也叹知音难,好东西得不到好眼力,是人间多有的。
老杜在中年总结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可以说为诗人树立了一枝高标。迷信灵感的人,以为随口吟出就是妙句,岂不知优秀的诗人,往往是经历了多少想象和冥思,方能得此佳句。
所谓神来之笔,是因为耗神已久,自然溢出。所以诗人锤炼词句是基本功夫。
对于读者来说,领略字句之妙,也是一种基本的修炼。这就如同把玩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千万遍的抚摩,千万遍的凝视,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关节,都会被注意到,方能称为行家,也才可以称为方家。艺人耗尽心血与机巧,做出精美的物件,必有知音方得赏。欣赏者和创造者虽然已然相隔千年,却能互动,得以超越时空感觉到彼此。
读诗必有耐心、灵心,慧心、悟心,才能读出诗趣,得到真味。
耐心者,反复揣摩;灵心者,善于想象;慧心者,敏感其妙;悟心者,领略意蕴。
一首五律40个字,汉语高度的凝练和丰富的表意性,在我们的传统诗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古人在赏读诗歌时候,甚至连诗题都包含进去,是因为这个外在格局实在太小,区区几十字,诗作者在里边腾挪游弋,转圜开阖,真是要大费工夫。有时候作者实在不能在诗中完全写出,往往在诗题下加上小段的文字,对诗歌内容作必要的交代和补充。
用“雕虫之技”来形容古代诗人的功夫,应该算是个褒义词。小而精,微而著,狭而阔,需要如何的精心编织,方能得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诗歌的功夫尽在这四个字儿中,所以凡欣赏诗歌者,若不能字字咀嚼,句句玩味,岂不是辜负了诗人的一片锦绣心肠。
呕心沥血不过为寥寥数语,推敲琢磨不过是一字一句,诗人的命运,说起来蛮悲催的。因为读者不过转瞬之间,就可能粗心大意地把你的心血全都忽略掉了。但诗人又不能跳出来,对着读者说:请君细看,切勿匆忙!
唉,可叹哪:诗人一片精心妙心,遇到的却往往都是负心人也。
读诗要读“气”。所谓气是诗人个性胸怀的展示,往往形成为作品的基调,而笼罩着一篇作品。甚至也成为作者艺术风格的展示,而弥漫在作者的全部作品中。
开元盛世,老杜赶了个尾巴,老杜写于开元时代的诗并不多。这是他的青年时代。读书漫游,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年华,老杜在天宝年间参加过科考,漫游过齐鲁吴越,算是带着一肚子天下心念。按照唐代的制度,读书人都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这是一般贵族阶层的年轻人共同的人生道路。老杜父祖均为官员,属于仕宦家庭,但他去考试却未考中,此后就开始了漫游。生在这样的时代,老杜和别的年轻人一样,指望通过仕途一展才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报国之梦:这是儒家的道德责任——以天下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