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笔下的石门

2024年06月21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218 文章浏览数:

李青石


  骆宾王(约640—约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高宗、武后时期著名文学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咸亨四年(673)春,骆宾王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南,他在《畴昔篇》中是这样描写此次西南之行的:“脂车秣马辞乡国,萦辔西南使邛僰。”诗人此番出使目的地是蜀中的邛崃山一带的僰人聚居区,可能与解决西南少数民族问题有关。诗人此行不同于随军出征时军情紧急、行色匆匆,有暇浏览蜀道沿途风光。诗人从长安出发,进入褒斜道,穿行在莽莽秦岭之中。出秦岭到褒谷口后,诗人作《出石门》诗,记录走出秦岭后在石门隧道附近所看到的景象。诗中写道:
  层岩远接天,绝岭上栖烟。
  松低轻盖偃,藤细弱丝悬。
  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
  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描写了石门附近峭拔的山势和奇异的风光。这里有高耸的鸡头关,鸡头关之下的褒河河谷水流湍急、怪石林立,两岸壁立千仞、陡直如削,石门隧道就在鸡头关下。诗人在此看到,山岩高峻直插云霄,烟霞袅袅盘旋绝岭之上。诗的颔联写的是诗人眼中石门之下的山河堰。“松低轻盖偃”一句中的“偃”是“堰”的通假字,指的是西汉初年萧何、曹参在汉中修建的山河堰。褒河岸边高大的松影遮盖着山河堰,攀附在松树上的藤萝轻轻下垂,随风在山河堰上飘荡。诗的颈联写了石门附近特有的景色。垂直的石壁经过千万年风雨冲刷光滑细腻、明若悬镜,偶尔有铜钱似的苔藓附着其上。诗人用“挂镜”形容石门附近的石壁,形象贴切。石门特有的地理特点和光洁的石质,是摩崖石刻的好地方,所以从东汉永平年间至清代,石门内壁及其附近山崖上有一百多处摩崖石刻。可惜20世纪70年代修石门水库时除石门十三品及少量石刻精品迁移至汉中市博物馆内,大多沉没水底。骆宾王到石门时,摩崖石刻还不是很多,所以诗人看到这里“石明如挂镜”。诗的尾联两句化用了汉代神仙费长房的故事,这里诗人流露出厌恶俗世、羡慕神仙的情绪。汉代汝南人费长房一天在街市中看到一老翁卖药,他无意中窥破这位老翁是一位神仙,于是便弃家舍业随老神仙求仙学道。追随老神仙十余日后,老神仙送费长房一根竹杖,并告诉他,骑着这根竹杖可以随心所欲,想到哪就到哪。费长房骑着竹杖回到家乡,人间已过去十余载。他将竹杖投入水塘中,竹杖便幻化作一条青龙。后人多用“龙竹”比喻得道成仙。诗中用这个故事大约是说石门之景如同仙境。如此美妙的石门仙境,应是修仙成道的好去处,石门之北的紫柏山是传说中张良随赤松子游的仙山。
  诗人并未在石门出家修仙,而是继续南行前往四川。诗人路过五丁关,看到古人在险峻的层峦叠嶂中开凿的金牛道,在《畴昔篇》一诗中赞叹道:“五丁卓荦多奇力。”在蜀中与众多文人雅士的交流,让他感到蜀中人杰地灵、文章锦绣,他吟道:“四士英灵富文艺。”诗中所说的四士指蜀中四士:司马相如、严君平、王褒、扬雄。从诗人《畴昔篇》提到的一些地名看,诗人此行从长安出发后从褒斜道越秦岭,出石门,过汉中盆地,经金牛道,过剑门关,抵成都,达邛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