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传统 创新未来

——记汉中棕箱及棕制品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何文满

2024年06月21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272 文章浏览数:

李红早


  陕西棕编在汉中,汉中棕编在南郑,南郑棕编在高庄村。早在清同治中叶,以原南郑县高庄村为中心,就已经形成了以家庭生产为主体的棕编小作坊,生产的蓑衣、棕绳、棕床垫、棕刷子、棕丝等产品,不仅畅销陕南,还通过汉江水运远销到湖北、江浙等地,享誉一百多年。
  手工棕制品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非常受老百姓欢迎,是家庭生产生活的必备品。随着现代箱包和席梦思床垫的广泛使用,这一产业逐渐萎缩,到了2000年左右以前家家户户生产加工销售棕制品的繁荣景象已经不复存在。
  如何摆脱困境,让棕编走进新时代?
  南郑区汉山街道办事处高庄村有这样一位党支部书记,他于2007年组织18个棕编加工大户成立了“棕制品加工销售协会”,2009年又在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南郑县高康棕制品专业合作社”,年产值达1500余万元,合作社社员仅此一项人均年纯收入达2万余元。这位党支部书记就是陕西省非遗保护项目“汉中棕箱及棕制品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首届南郑工匠何文满。
  现年58岁的何文满是高庄村棕编第五代传承人。7岁时便跟随父亲何玉生学习棕编手艺。从艺四十多年来,何文满一直虚心好学,加上对棕制品加工技艺的热爱、钻研和坚守,其技术越发精湛并声名远扬。2012年,何文满成为汉中棕箱及棕制品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守住这门老手艺,使其成为高庄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他坚守匠人的初心使命,以开拓进取、善于创新、勇挑重担的精神风貌投入棕编事业当中。他先后组织棕编技术培训28期,培训全村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次。通过培训,全村35%的妇女掌握了棕编技术,为棕制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队伍。何文满带领传承人队伍建设非遗就业工坊,组织脱贫户开展棕编技能培训,带领21户贫困户26人从事该产业的加工生产,并顺利脱贫。截至目前合作社现有社员79户120人,有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各1名,区级传承人4名。
  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何文满致力于棕产品的创新研发和工艺革新。他在坚守“一穿一勾一折一扣”手工棕编传统技艺独特魅力的同时,借助现代科技,融合艺术审美,用棕丝和头发丝绘制“藕莲花”“竹叶”“吉祥如意”“双喜临门”“中国汉中”“汉中留念”“汉上珍品”“幸福安康”“平安是福”等图案和吉祥文字,实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和谐统一,将独特手工艺和深厚的民俗文化融为一体。他还带领团队不断研发新品,如十二生肖、南郑山水、棕编帽子、鞋垫文创产品等,积极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各类产品展示、推介会,不断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
  作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将棕编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何文满费尽心思为棕编技艺传承和发展、为地域文化产业的保护谋划设计。他带领非遗传承人队伍走进中小学校,将非遗技艺与学生们分享,让他们了解非遗、认识非遗、走近非遗。他还与陕西理工大学签订了汉中非遗棕编校企联合的长期合作协议,借助高校的力量、视野为棕编的技艺传承和产品设计、开发、包装、营销开拓新思路。
  通过他数年的努力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支持,合作社现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加工厂房和产品展厅。他始终坚信,汉中棕箱及棕编制品制作技艺绝对不会落寞,因为,传统手工艺里藏着生活的真,匠人的魂,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