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2024年06月25日 副刊 文章字数:1055 文章浏览数:

楚文涛


  清明节过后,母亲总会在老屋的墙根底下种上十余窝丝瓜。
  立夏过后,丝瓜叶子绿盈盈,呼呼地蹿长,一簇簇金黄色的丝瓜花挂在枝头。丝瓜花往往是清晨开放,晚上合拢。磕头虫、七星瓢虫、蜻蜓、蝴蝶以及野马蜂,被丝瓜花的香味紧紧地纠缠,飞在一起。等到昆虫们给丝瓜授粉充足后,花朵儿就自然干瘪谢去,结出一个个嫩绿的小丝瓜儿。
  夏天里的小丝瓜,从铅笔头大小的嫩笋,长成尺余,小孩手臂粗细,不过一二十天光景。丝瓜是否能吃,不单是只看大小,也要看外表的颜色,有经验者一眼就能看出,哪几根丝瓜,可以摘了,哪几根还得要再长几天。若摘早了太嫩,没吃头。摘晚了,里面纤维变粗没法吃。
  记得三夏农忙,母亲每每从地畔劳作后归家,便急火火地在院坝的角落间,拽几根翠绿鲜嫩的丝瓜。先是麻溜地用“铁刮刮”将其表皮薄薄削去一层,再用葫芦水瓢舀些凉水冲洗,甩干水渍,置于案板之上,切成条块或丝段状,下锅焯水,或者直接清炒。如逢晌午间食蒸饭,需单独做汤羹,便预留些丝瓜片片,另添配些许紫菜、葱花,丝瓜汤即成。丝瓜炒鸡蛋可谓母亲的拿手绝活——磕两个土鸡蛋于碗中,加盐,搅拌均匀。黄澄澄的鸡蛋,搭配青嫩嫩的丝瓜,一起炒,很是般配。丝瓜中,有着鸡蛋的香气;鸡蛋中,有夏丝瓜的清甜。
  丝瓜,是隶属葫芦科的一种攀缘性草本植物,原产印度,唐末宋初传入我国。“瓜老则筋丝罗织”,故名丝瓜;“筋络缠纠如织成”,又叫布瓜。花后结实,其营养丰富,含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其花苞及嫩叶、卷须,皆可食也”,说丝瓜嫩的时候,可做菜吃。“嫩者煮熟,加姜醋食,同鸡鸭猪肉炒食佳。不可生食,性冷解毒,多食败阳。”这些话,是我摘抄古人的。
  北宋诗人君端在《春日田园杂兴》中写道:“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宋代诗人杜汝能在《咏丝瓜》诗中写道:“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描摹了一幅何等美丽的丝瓜图画。
  中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先生,在花果写意画《丝瓜蜜蜂》中题书:“瓜蔬中此予最喜得,香而甜结瓜易大。”能有此悟,实为丝瓜知己矣。寥寥数语,两根黄花未脱的嫩丝瓜,便跃然纸上,旁边还爬着一只蜜蜂和一只蝈蝈,趣味盎然。
  丝瓜还有清热、解毒、杀虫、祛风之疗效。明代医学家龚廷贤的《药性歌括四百味》中有:“丝瓜络甘,通络行经,解毒凉血,疮肿可平。”丝瓜的叶、藤根,都可以入药,丝瓜汁有“美容水”之誉。《本草纲目》还记载:“丝瓜络,可藉靴履,涤釜器”。说的是丝瓜老了、干枯了,它们的肉瓤,就变成网状的纤维,是农家洗碗、擦锅的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