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与唐代皇帝的出奔(上)
2024年06月28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492
文章浏览数:

孙启祥
唐代曾多次开拓修筑蜀道。唐高祖时,修复骆谷道;肃宗、代宗朝,骆谷道被辟为驿路;太宗、玄宗、宪宗、敬宗、文宗、宣宗、僖宗朝,褒斜道先后设置驿馆、培修路基路面、改移路线;玄宗开元年间,开辟荔枝道;宣宗大中年间,开辟文川道。在唐代有出逃经历的四个皇帝中,三个都曾经过蜀道出奔:玄宗经褒斜道新线(唐褒斜道)奔蜀,经故道返京;德宗经骆谷道奔兴元,由褒斜道新线返长安;僖宗两次出奔,一次经骆谷道奔成都、一次经故道奔兴元,皆从唐褒斜道返长安。
褒斜道与玄宗奔蜀
褒斜道亦称斜谷道,是开辟利用很早的古代道路。唐代对褒斜道的开发利用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对秦汉褒斜道的修复为主。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开斜谷道水路,运米以至京师”,虽因石多水湍,水路未能久行,但当时对沿途陆路整治为应有之义。宪宗元和元年(806),神策军大将高崇文修褒斜道,“复置斜谷路馆驿”。敬宗宝历二年(826),“兴元节度使裴度奏修斜谷路及驿馆,皆毕功”,对褒斜道北段做了部分改线,开辟了“太白山路”。宣宗大中三年(849),山南西道节度使郑涯利用故褒斜道北段,抛开褒斜道南段,开辟了文川道,自西江口以下于旧道之东沿文川河而出汉中。在对秦汉褒斜道培修的同时,唐王朝修筑了另一条道路,将故道北段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镇)与褒斜道南段武关驿(今陕西留坝县东南武关驿镇)连通,形成散关—凤州—褒城—兴元线。这是唐代中后期蜀道建设的重点。这条新道唐人仍沿用“斜谷”或“褒斜”之名,元明时称连云栈道。开拓这条新道,既为避故道之“回远”,斜谷之“阻峻”,也为西京凤翔府(今陕西凤翔)通汉中蜀中便捷。这条道路,于文宗开成四年(839)由新到任的山南西道节度使归融奉诏修治,“自散关抵褒城,次舍十有五”。其后,山南西道观察使封敖在宣宗大中四年(850),神策军使晋晖在僖宗光启二年(886)又都对其进行了修葺。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乱军陷潼关,玄宗与杨国忠等大臣和杨贵妃姊妹、皇子等仓皇西走。在马嵬驿“兵变”后,玄宗以“剑南虽窄,土富人繁,表里江山,内外险固”,留太子李亨讨逆,决意奔蜀。车驾行至扶风郡(今陕西凤翔),玄宗安抚随行将士,并对随后事项做了安排,以“韦谔充巡阁道使”,整治道路。接着,玄宗一行西南行,越大散关(今宝鸡西南)至河池郡(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镇)。在河池,玄宗决定南越凤岭,循褒谷出汉中,并封赏随行大臣,以陇西郡公李禹“封汉中王,山南西道防御使”,“前华州刺史魏犀为梁州长史”,加强汉中防卫力量。六月底,玄宗“至汉中郡,下诏以(永王李)璘为山东南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旋西向入金牛道。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的当日,玄宗一行抵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南)。由于灵武与蜀相去辽远,玄宗不知太子已经即位,还在十五日下诏,对武官和行政区划做了调整,使四方“始知乘舆所在”。随后,他经巴西县(今四川绵阳东北)抵蜀郡(今四川成都),走完了蜀道全程。
玄宗经褒斜道新线奔蜀,提高了朝野对这条道路的关注,使其“与骆谷、商岭同视为山南通关中之三大干线,而褒斜古道不与焉”,故当兴元元年(784),唐德宗出奔至兴元后,陆贽奏曰:“商岭则道迂且遥,骆谷复为贼所扼,仅通王命,唯在褒斜。此路若又阻艰,南北便成隔绝。”自此,由朝廷下诏修筑道路已呼之欲出。开成年间褒斜道新线成为驿路后,很快轠轳不绝,冠盖云流。唐僖宗奔蜀后返京师和奔兴元(今陕西汉中)后回长安皆循此道。其中,光启二年(886)僖宗第二次出奔至兴元后,曾遣神策军使晋晖及张造帅四都兵屯黑水(今陕西汉中市西北褒河),“修栈道以通往来”,对褒斜道进行大规模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