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编织出的多彩人生

——记汉中藤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

2024年06月28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736 文章浏览数:

周静


  陈良顺的人生是和青藤紧紧缠绕在一起的。
  从记事起,陈良顺就看着祖父、父亲把一根根青藤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器具,这是他童年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15岁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藤编制作技艺,贴补家用,从此走上了藤编之路。19岁,父亲的手艺已经满足不了他的学习劲头。为丰富产品样式,他多次前往云南、广东等地拜师学艺。20岁刚出头、排行老五的他成家立业,分到了两双筷子两斤米,只好走南闯北开辟藤编市场谋生计。1995年,是陈良顺值得铭记的一年,24岁的他开始在家乡收徒,传授藤编技艺,并投资创建了藤艺编织厂。

初心不改

  2007年,陈良顺将家庭小作坊升级为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和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在周边5个乡镇陆续建立了12个原材料种植、采收、加工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入社农户1800余户,培养熟练工1200多人,户年均增收非常可观。
  2015年,汉中藤编技艺列入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藤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更加坚定了陈良顺走汉中藤编传承之路。2016年,陈良顺与时俱进,在儿子陈凌凯的协助下组建了电商团队,开始借助网络扩展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2017年实现年营业额4200万。同年,陈良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又成立了南郑县黄官藤编精准扶贫培训就业基地,带动112户贫困家庭从事藤编,安置15名贫困人员就业。他不仅成为全区藤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推动了“一县一产业”建设的发展,更是带动乡亲们走出了一条以手工艺脱贫致富的创业路。
  2018年,陈良顺和儿子陈凌凯顺势而为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截至目前已在淘宝、天猫、京东、苏宁、阿里巴巴等多个电子商务平台开设12个店,传统手工产业插上了现代电子商务的翅膀,产品销售爆发式增长。目前良顺藤编制品销往国内各大城市及欧美、东亚、东南亚的十多个国家,线上销售额突破3300万元。
  2020年陈良顺组建了综合性文化制造业企业——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占地4000平方米,集文化传承、技艺研发、生产制造、电商销售和进出口业务于一体。同时,陈良顺整合藤编、棕编、竹编、扇编、草编等陕南传统五编,将传统编织产业带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将黄官“五编”打造为汉中非遗产业的一张名片。
  “我要不忘初心,做好每一把藤椅,把藤编技艺发扬光大,让乡亲们与我一起,用藤编编织美好生活。”202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乡村文旅能人”、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的陈良顺如是说。

匠心不改

  “一把藤椅想要坐着舒服、用得长久,从制作之初就要精心考量,既要贴合人的身形,也要结实轻巧。”陈良顺的这句话体现出他的乡村工匠精神。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他常年潜心于研究藤编技艺,研发了多款精美的手工艺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2014年,在第七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良顺藤编产品获“优秀创意作品奖”,在同年举办的中国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中,其藤编酒坛获包装创意银奖。
  他还大力创新,让传统的手艺跟得上时代潮流,以拓展藤编产业领域。他与西安美院、陕西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和传统非遗文化研究基地,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目前已经研发出了涵盖室内外家具、室内外装饰装修、文创旅游工艺品、居家日用产品四大系列300多种产品。其生产的藤编产品为省内外的诸多景区、公园、网红打卡地等增添了靓丽的非遗元素,而且还有部分产品漂洋过海,成为海外市场的新宠。2019年,西班牙某奢侈品牌看中他们的棕扇,订购了1万把作为赠送VIP客户的礼物。截至目前,陈良顺已申请国家专利28项,其中产品外观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2021年汉中藤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汉中藤编非遗技艺传习基地的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也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非遗助力扶贫示范单位和省级非遗工坊。同年,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荣获第二批“陕西老字号”称号企业,注册商标为“良顺”。
  2023年6月全国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推进会观摩活动之一,就以“汉中藤编”为主题在黄官镇举办,活动的伴手礼“五编扇”就是他的新作品。
  2024年成为汉中藤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陈良顺,道出了自己恪守的职业操守:“我是一个手艺人,更是一个‘守艺人’。我这位‘守艺人’的初心,就是坚守对藤编技艺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