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专家黄华义的甜蜜事业
2024年07月02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659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张恤民 张轩
“养蜂是个技术活,需要细心、有耐心,要懂蜂‘言’蜂‘语’,要当得了保姆看得了病,这里面门道多得很。”近日,在洋县黄金峡镇杨庄村黄华义的养蜂基地,他一边侍弄蜂箱一边告诉笔者。
黄华义今年50岁,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外务工。2017年,为照顾右腿肌肉萎缩,需要手术的父亲,他结束了打工生涯。2018年春天,当得知村上要发展中蜂产业,还能得到一定的扶贫政策补偿,他便与村合作社签订了中蜂代养协议,代养50箱中蜂。但由于缺乏技术,加之霖雨天气等影响,导致16箱蜂飞逃。协议规定每少一箱蜂,要赔偿1000元。对此,他很沮丧,失去了继续养蜂的动力和信心。
后来在家人和干部的鼓励下,不服输的黄华义决定继续养蜂。接着,他通过购买书籍、网络搜索、添加养蜂论坛等方式学习养蜂知识,还走出去向养蜂大户学习经验,参加了县上的中蜂培训。而且每天守在蜂场,研究土蜂习性,记录养蜂心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黄华义逐渐对中蜂的生活习性以及每个季节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掌握。2019年春季雨水充足、花源充足,中蜂发展很好,他的养蜂规模一下子扩大到80多箱,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2020年,规模再次扩大到150多箱,收入更加可观。如今,他已成为小有名气的养蜂土专家。
作为村委委员,在自己发展的同时,黄华义还帮脱贫户黄善荣、黄光荣发展中蜂养殖60多箱,给很多农户提供蜂源,养起了中蜂,传授养蜂“秘诀”,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在他的心里,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大家都发展才能抱团取暖,形成品牌。在他的带领下,杨庄村土蜂产业从原来的几十箱发展到现在的600多箱,效益一年胜过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