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照天地
2024年07月02日 副刊
文章字数:1324
文章浏览数:
许江涛
第一次走进那个暗红色铁门的作坊时,炉火正旺,炉膛里燃烧着的火苗红若艳阳,各种手工打制出来的铁制器具整整齐齐摆在货架上,透过窗棂,屋外平畴沃野,远山如黛,眼前一大片油菜刚过花期,已结满了嫩荚,浓绿得像浸透了最饱满浓烈的春意。
作坊紧邻小路,路边种着一畦畦豌豆,繁盛地开着花,迎风轻摇,几排时令蔬菜,青翠可人。此时,炉膛里的火苗发出了呼呼的声音,悦耳又激荡人心,火红的膛炉和铁坯溅出的阵阵铁花,将小屋映得通红,瞬间将我的记忆带到了小时候。那时,离家不远,有好几处铁器铺,冬天放学回家时,我们总要站在铁器铺门口,一股浓浓的暖意会源源扑来,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炉火中红红的铁坯明艳耀眼,在叮叮当当中被大锤加工成各种用具,感觉很是神奇,常常要等到天慢慢变黑、炉火慢慢熄灭,才会依依不舍地离去。后来,我们丢了童年,也丢了温暖,市井街巷中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也渐行渐远。
铁制农具锻造技艺的第五代传人王保福从小就对这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十分熟稔,王保福大伯及王保福之父都是当地有名的铁匠,在耳濡目染中也就开启了他自己的命运之门,初中毕业他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打铁手艺,从最初挑煤、抡大锤、拉风箱开始到后来自建了铁器铺,直到别的铁器铺纷纷转行退出,只有他还独自坚守。正是这份深深的热爱与情怀才让旧时代里的这些传统手艺还有机会延续和传承下来。
铁器加工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工艺原始,但实用性强,简单却并不易学,需要体能和自我慢慢摸索。王氏铁制农具锻造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才在锻造铁器方面自成一派。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家铁匠铺生意风生水起,锻造出的农具铁器数以万计,由于打造出的铁器坚韧耐用,深受当地人民喜爱。一个小小山村,有好几家铁器铺,但四处的老百姓都慕名到了他家。
王保福自带一种淳朴踏实,长年累月手执铁锤,手上已经结满了厚厚的茧子。交谈中他说,很多老百姓买了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之后,一对比还是选择他家手工打制的产品觉得顺手耐用。说到锻造中的温度控制、材质要求和淬火温度的高低、回火的要求等等更是侃侃而谈,似乎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从16岁开始学这门手艺,到现在己经过去了大半辈子,他会一直坚守下去。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叮叮当当,火花四溅,百击千锤,浴火成器。如今,位于勉县老道寺镇段家坝村的保福铁器铺的铁制农具锻造技艺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我们看到了日渐式微的铁器锻造技艺有了继续传承下去的希望。
在全市的非遗展演和一些节会上,王保福带上自制的风箱和炉子,将铁墩、铁锤和加工好的一些产品也带到现场,除了展示铁制农具锻造技艺,还让年轻人在现场参与铁制器具的锤打锻造,这样不仅销售了产品,增加了知名度,也激发了很多人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兴趣,加深了对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意识。
对未来,王保福的目光里满是憧憬,他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里的视频,都是保福铁器铺日常加工锻造的场景和非遗展演的片段。其中有一个视频震撼了我,屋内叮当,炉火升焰,铁坯通红,屋外天空正蓝,一望无垠的油菜花绚烂至极,明艳的黄、耀眼的红、纯粹的蓝,强烈的色彩让人瞬间感受到了生活之美、山乡之美和劳作奋斗之美,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山村里传统手艺人的崭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