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通水改旧貌 汉江源头焕新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10周年之际探访汉江源头
2024年07月04日 要闻
文章字数:1963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崔慧芬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10周年。10年来,汩汩汉江水一路北上,为京津冀豫沿线26座城市输水近650亿立方米,相当于4400多个西湖,直接受益人口超1亿人,极大缓解了北方水资源紧缺形势。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宁强县在扛牢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的同时,立足丰富的水资源,引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理念,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将绿水青山切实转化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6月13日,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文化促进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艺术研究院、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陕西理工大学、汉江书院等单位和社会组织的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宁强县汉江源头,开展“通水十周年·问水汉江源”考察活动,进一步擦亮宁强作为“汉江发源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文化名片。
南水北调
优化水资源配置
南水北调工程到底有多强大?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水文化建设处处长易文利告诉记者,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将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互连通,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成为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
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横跨湖北和河南两省的丹江口水库调水,输水干线总长1432公里,是缓解我国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一泓碧波三千里,川流不息,润泽沿岸民生。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断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推进沿线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畅通南北经济循环,工程文化作用凸显。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汉江将我国江河淮海四大著名的大江大河、文化大河联系起来,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把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区密切联系起来,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还沟通了江汉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以及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促进了我国重要城市群之间的经济、文化互动。”汉江书院副院长、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梁中效说。
环保治污
守护源头生态环境
时值盛夏,宁强县汉水源村青山如碧,清澈沁凉的泉水像流动的水晶,碰撞着山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禁伐、禁牧、禁污染企业落户;改造饮水设施、农村厕所,禁止污水直排;栽种水生植物……作为汉江发源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20多年来,宁强县以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扛稳护水治污责任,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有力保证了南水北调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这些年,我县采取以工程建设补防洪短板、以生态治理护源头水质的柔性治水方式,强化了源头治理和系统保护。”宁强县水利局干部石也玺说,全县累计投资1.95亿元,先后实施汉江源头生态保育、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玉带河生态护岸治理等项目,治理河道18公里,新建堤防21.4公里,改造污水管网2.6公里、排污渠7.4公里,绿化河岸4.2万平方米,栽植水生植物700余亩,增强了水源涵养能力,水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河流面貌得到显著提升。
输出的是绿色,留下的也是绿色。该县坚持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并重,打造了汉江源国家4A级景区,建成汉水源主景区“云汉”“飞虹”“会仙”3座观景拱桥,铺设旅游步道1878米,新建汉水源旅游道路9.4公里。如今的汉水源村,白墙红瓦的小洋楼和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相映成趣,独具羌族特色的农家乐坐落在山水之间,吸引了众多游客观光游览,当地老百姓也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生态红利。
挖掘历史
擦亮源头文化名片
汉江水进入京津地区10年,也让汉江源在全国和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喝了这么多年的汉江水,今天终于见到汉江源了。”考察活动中,专家学者们步履不停,一路体察观望、一路探究思考,感受着汉江源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汉江源不仅是水的源头,也是文明的源头,沟通南北、连贯中东西,对中原一体格局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渠道作用。”站在汉江源的第一道瀑布前,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感触良多,“宁强汉江源头非常具有吸引力,关键是如何把文化IP做出来,打造成一个让大家充满敬仰和向往的地方,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一生都要去一次,让自己的人生跟我们的祖先、跟大自然、跟养育我们的河流、山川真正有一次对话。”
“《尚书·禹贡》中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表明汉江源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是中国文化之源。汉江的生态价值不仅限于经济价值,更应有文化价值的体现。”梁中效认为,应该充分挖掘汉江源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汉江源和两汉三国文化以及汉文化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的挖掘和传播,让全世界共享汉江生态释放的红利。同时也要守护好汉江源,把汉江源打造为南水北调重要的生态保护样板工程,让绿水青山成为永续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