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铁道线 共铸家国梦

——记“我省第三届五好文明家庭标兵”陈瑞冰家庭

2024年07月05日 家庭 文章字数:1238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曹娜



  陈瑞冰(右)一家五口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今年28岁的陈瑞冰,是汉中车务段宁强车站客运员。外公、父母、陈瑞冰本人,一家人都干着同样的工作——为国家铁路事业“添砖加瓦”。从普速铁路到高速铁路、从轻型轨道到重型轨道、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从人工到智能化……一家人虽然奋斗在不同年代,但对于工作的赤诚之心始终不变。陈瑞冰一家用实际行动把优良家风传承至今,被评为“陕西省第三届五好文明家庭标兵”。

20240705074014176-26-03c02.jpg_scale.jpg

  陈瑞冰的外公王沛儒今年86岁,66年前,凭借对铁路事业的一腔热血,投身国家铁路建设火热一线中,成为太原基建处工程二段一名技术员。1982年在西安铁路局安康分局西乡工务段任职,1986年任总工程师,老人参与过詹东线的施工,侯马、临汾站场改建,以及汉江四号桥、五号桥桥梁复位等项目,是参与修建多条铁路的第一代建设者,更是一名老党员。
  “外公最爱对我们小辈说的一句话,就是‘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陈瑞冰介绍,老人工作四十余年,没出过差错,还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先进共产党员”等表彰。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传承。到了父母这一辈,父亲教育陈瑞冰的口头禅变成:“既然选择了铁路这一行就要努力干好,不能丢了我们选择这份事业的初心。”
  陈瑞冰的母亲王新芳退休前,是西安客运段的一名列车乘务员。作为铁路行业的“对外窗口”,迎送天南海北的旅客、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是王新芳对自己的工作要求。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铁路线即是“生命线”。陈瑞冰在那段时间几乎见不到王新芳的身影,她早已第一时间加入救灾运输队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父亲陈忠义曾是列车上非常重要的运转车长,负责列车的行车指挥,并对旅客和货物的安全、迅速地运送负有重要责任。因近年岗位优化调整,陈忠义跨界成为勉西车站的后勤炊事员。陈瑞冰告诉记者,父亲烧得一手好菜,厨艺炉火纯青,同事们都喜欢吃他做的菜。他当班时总是习惯等一等晚归的工友,再把饭菜热一热,只为了让站区同事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岗位虽然转换,职责一样重要。“可口的饭菜就是战斗力,它出自锅中,更来自心中”——父亲这种朴素的生活观、劳动观,深深影响了陈瑞冰。
  耳濡目染长辈们的铁路故事,铁路这颗种子深深地在陈瑞冰心里扎下了根。2017年毕业之后,她也选择了铁路,和外公,爸爸妈妈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铁路人。工作7年来,她在勉西、宁强、汉中、勉县、治江5个车站先后从事货运、客运、安检等工作。“勤学苦练,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是她的座右铭。工作岗位、地点虽然被调整,但她凭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开拓进取、刻苦钻研的精神,总能快速适应。工作之余,她还是勉西“五月花”爱心帮扶队的重要成员。
  时代在进步,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早已让铁路系统焕然一新。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路要闯。陈瑞冰说:“每当遇到困难时,回家翻一翻老照片,想想父辈教诲,就能给她带来很多的力量。我们是非常普通的家庭,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每一位家庭成员所从事的,也是最普通的工作。但‘本本分分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的家风,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