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催婚的策略

——催婚者与被催婚者合作指南

2024年07月05日 家庭 文章字数:1561 文章浏览数:
  两代人对婚姻的期待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长辈对婚姻的要求,是一种结构完整但功能不需要太完善的家庭,如到了某个年龄就应该恋爱和婚育,一个理想的三口之家的蓝图。而他们并不那么注重家庭的功能,比如夫妻是否恩爱、相处愉快。而大多数的中青年人更注重家庭的功能,双方是否三观一致,对方是否尊重和关心我等心理需求排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之前。所以,当下社会中出现了晚婚晚育、未婚未育或是分居/离婚等不同婚姻形态。

  长辈“追”晚辈“逃”,恶性的互动循环

  在催婚与被催婚的两代人之间,大多数被催婚的晚辈觉得跟长辈沟通比较麻烦,通常选择“报喜不报忧”,只重结果忽略过程。而长辈不了解过程,对晚辈是否能尽快找到对象感到不确定与焦虑时,就容易采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催婚”,比如,只谈结婚的话题、强迫孩子去相亲、未经同意擅自把孩子的微信/电话告诉中间人等等。
  这些方式令晚辈感到不适,从而更不愿意将自己找对象的情况跟长辈沟通。双方陷入长辈“追”与晚辈“逃”的恶性互动循环。这种关系的长期紧张,会给双方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引起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长辈退后留出空间,晚辈主动沟通

  长辈要先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子女找对象的过程一波三折是正常的。晚辈在开始找对象的时候,可以适当透露一些信息给父母,让他们看到你有心做这个事情。子女也可以跟父母表达实际的困难,比如有时候是你喜欢对方,对方对你没有动心,自己也缺少这方面经验去处理。适当表达你的困难,同时建立清晰边界,告诉父母不需要他们过度担心,自己也在学习怎么处理,这也是亲密关系养成中必修的一课。

  双方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沟通

  两代人谈及婚姻话题时,可巧用“X+Y+Z”(具体情境X+对方的客观行为Y+自己的感受或需求Z)的非暴力沟通方式。
  下面分别从长辈和晚辈两个角度进行示范。
  父母版:“儿子你已经36岁,上次分手已经过去快3年(具体情境或前提条件X),今天你回来告诉我仍然不接受去相亲(对方的客观行为Y),妈妈/爸爸心里真的很着急,为你担心,担心你没能为自己创造机会认识潜在适合的对象,一个人生活会孤单(以‘我’开头表达感受和情绪Z,具体点更好)。”
  子女版:“爸爸/妈妈我刚过年回家第一天(具体情境X),你们没跟我商量便把我的微信给了亲戚朋友,催我见相亲对象(对方客观行为Y),我感到不被尊重和难过,我不喜欢快餐式地约见女生,我希望你们不用干涉,相信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与人相识相恋(以‘我’开头表达感受和需求Z)。”
  “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是双方都愿意以合作态度讨论矛盾话题。如果是一方使用这种沟通方式,需要长时间才能起到带动作用。

  建立清晰边界,拒绝不合理要求

  遇到无法就事论事的人,比如对方情绪上头,脱口而出一些伤人的话,此时,无论对方是谁,谨记“保命要紧”,请收下这道“边界符”保平安。
  小卫最近在为回家而纠结。电话里长辈们轮番轰炸催婚,爷爷说到激动时常常口不择言:“你那工作有啥意义,把工作辞了,给我回家结婚。”或是父母生气时威胁道:“今年没带对象回来,你也别回家给我丢人了。”小卫说到此处不免再次黯然神伤,自己过去一年被原单位“优化”,找到新工作实属不易,没想到自己的努力还被家人否定和贬低,一时间寒了心不想回家。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医生鼓励小卫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比如需要长辈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建立边界)。
  后来,小卫勇敢地给家长打了电话,尝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并温柔坚定地建立边界。经过两次沟通,小卫的长辈逐渐能理解她的难处,不再一气之下口不择言,小卫也愿意回家了,并把自己正在认识的一些男生的照片和资料分享给家人,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喜欢的类型。
  总之,作为晚辈,可以尽量去理解长辈一些不尽合理的行为背后,是希望你过上他们所能想象到的婚姻生活。作为长辈,要支持晚辈,相信他/她能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到幸福。
  

(据《心理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