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发展藤编产业 打造生态经济

2024年07月05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855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 (通讯员 张红武)南郑区持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围绕龙“藤”汉山主题,打造生态南郑。
  该区黄官镇是汉中藤编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被誉为陕西“藤编之乡”。经过多年的传承、保护、发展,形成了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五大手工艺制品即“五编”体系,开发出家具、装饰品、文创产品三大系列300多种产品,实现了藤编手工艺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发展。按照政府主导和市场主营原则,黄官藤编坚持绿色至上、科技赋能、融合发展理念,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全方位提升汉中藤编产业发展水平,努力把小技艺做成大产业,把小营生做成大品牌,让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培育特色产业体系。在保护传承非遗手工工艺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加工手段,融合藤编与竹编工艺,创新藤竹、藤木、藤铁、藤布艺等“藤+”复合编织技术,开发特色化、多样化、高附加值终端产品。
  加快产业集群培育。在非遗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地区,推动建设藤编循环经济产业园。支持藤编企业加入国家竹藤产业发展创新驱动联盟、中国竹藤品牌集群,聚集优势资源抱团发展。
  促进产旅融合发展。打造黄官非遗特色小镇,打造一批富有竹藤文化元素的自然观光、传统工坊体验、乡村旅游等精品线路。探索藤编特色休闲旅游与民宿、研学、康养融合发展新业态。
  做好非遗保护传承。讲好非遗故事。创新藤编产品研发,挖掘汉中藤编的传统工艺、编织技法和文化寓意,充分发挥手工匠人和藤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用,提炼汉中独有的青藤加工和编织技艺,生成汉中藤编特有文化符号。研发符合新时代审美、新时代需求的竹藤灯饰、竹藤挂画、家用藤具、旅游伴手礼等多元化产品。鼓励通过跨界融合创新,将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产品研发和工艺设计。
  截至目前,南郑区累计培养熟练藤编工人2000余人,产业辐射带动7个镇近4000名群众增收。全区藤编年产量达18万余件,特色产品远销欧洲等地,藤编产业年均销售额达8600万元。南郑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于今年3月在西安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