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精神与汉中发展(上)
——纪念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十周年
2024年07月05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960
文章浏览数:
梁中效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陕西省新增7处世界文化遗产点,而陕南唯有张骞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不仅增添了汉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而且为汉中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丝路源点城市提供了核心竞争力。十年来张骞文化遗产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而且张骞文化与张骞精神,在汉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的文化标识。
汉中培育了张骞
汉中盆地位于汉江上游,自先秦以来就享有“天汉”的美名。东汉文学家蔡邕的《汉津赋》说,“配名位乎天汉兮,披厚土而载形。自发源自乎嶓冢兮,引漾澧而东征。”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汉中志》也说:“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于地画为梁州。”这种优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使汉中成为神州大地上的名城名地。秦汉时期的汉中是全国的经济文化高地,是关中、汉中、蜀中所构成的中国最早“天府之国”的枢纽,更是刘邦称汉王、建汉国的汉家发祥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汉之兴,自蜀汉。”班固在《汉书》中也言,“汉家本起于蜀汉”。东汉镌刻的《石门颂》更明确指出:“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焉。”作为“兴王之地”的汉中,这里的民众普遍有一种汉家发祥地的自豪感,而且刘邦及其追随者大都来自社会下层,即汉初君臣的“布衣将相之局”,进一步激发了汉中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张骞正是在这样一种人文环境中成长起来。他自幼就耳闻汉王刘邦与张良、萧何、韩信等人创业的故事,看到经过汉中的南来北往的驼马商队,神往着昆仑山上西王母统领众神仙的故事。张骞不仅视野开阔,而且受过良好的教育,其成长经历可以与同时代的名人东方朔媲美。“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他与东方朔都因自荐而成名,不仅有饱读诗书、精通兵法的内秀之美,而且有仪表堂堂、风采俊朗的外在之美,“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汉代的一尺约等于23厘米,张骞的身高估计在一米八以上,其身心素质超乎常人。因此,“张骞使绝域,能驾寻河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