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艺术的精彩永不落幕
——记汉调桄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许新萍
2024年07月05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2233
文章浏览数:

王乙妃
在汉中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只要提起汉调桄桄,人们总会想起一个名字——许新萍。她不仅是汉调桄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更是老百姓心中永远的“桄桄皇后”,更是我可敬的师父兼艺术导师。
师父1941年出生于城固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中姐妹众多,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就将她寄养在别人家,每天的任务是割猪草。然而,在一个菜花盛开的春日,她偶然间望见了自己的家,奔涌的思念之情促使她不顾一切地偷跑回家。母亲无奈地告诉她:咱家里人多,食物有限,每个人都得为生计而努力。母亲的话语、家境的窘迫,使得小小年纪的她比同龄人要成熟得早,拔草、拾柴、喂猪、烧火、刷锅样样都能干,还干得比别人好,生怕被说成是“白吃饭的”。
或许是老天爷赏饭吃,六七岁的年纪,当其他孩子还在嬉戏玩耍时,她已经沉醉在桄桄戏的旋律中。只要有桄桄戏上演,瘦瘦小小的她,总是人群中最活跃的那一个。她像一条灵活的鱼儿,穿梭在熙熙攘攘的观众中,只为能更近距离地感受那舞台上的。她坐在观众席的最前面,眼睛紧盯着台上的演员,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恨不得都印在心里。
1953年,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悄然而至。那一年,南郑县新民剧社在城固县演出,12岁的许新萍和小姐妹们和往常一样如期而至。演出结束后,她们舍不得走,剧团的老演员走到了她们面前,问:“你们愿意跟着学戏吗?”就这样,十二岁的她心怀对戏曲的热爱和仰慕,走进了南郑县新民剧社,从此开启了她70余年的戏剧生涯。
她拜在了著名花旦张金凤的门下,开始了学艺生活。学艺的道路上诸多困难和挑战正等待着她。首先是戏本里的字她不认识,普通话就更不用说了。师父的讲解虽然详尽,但总有记不住的地方。于是,她总是手持戏本子,紧紧跟在识文断字的老厨师身后,一遍遍地请教。老厨师操着一口地道的安徽话,而她则用正宗的汉中腔回应,两人的对话常常“驴唇不对马嘴”,惹得旁人忍俊不禁。这一段时光成了南郑县新民剧社老一辈演职人员经久不衰的笑谈。
为了学好戏,倔强不服输的她不断地背诵和练习那些戏词,一遍又一遍,直到能够脱口而出。她的嗓子时常因为过度使用变得沙哑,但她从未因此退缩。除了背诵戏词,她还需要学习各种戏曲动作和身段,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练上百遍甚至上千遍。长时间的训练使她疲惫不堪,但这种对身心高强度的磨练并没有击垮她,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学好戏曲的决心。她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她不仅在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还为她后来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在西安举办,年仅16岁的她作为新面孔登台。会演中,她饰演了《黑杀船》中的柳碧燕一角。演出当晚,团长在幕后紧张地注视着她。他担心这个年纪尚轻的少女会被舞台上那闪烁的灯光惊吓而影响表演。然而,她却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镇定和自信。“豪杰既问听我道来……”那嗓音清亮而富有感染力,一开口便吸引了所有人。带着淡淡的哀愁和无尽的柔情,她仿佛与角色融为一体,将小孤女的悲伤、无奈与坚韧演绎得淋漓尽致。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的情绪也被许新萍的表演所牵引。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魔力,让观众为她扮演人物的命运而揪心。当演出结束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师父也因此一“唱”成名,斩获演出三等奖,成为了陕西戏剧界的一颗璀璨新星,也奠定了她在“桄桄戏”舞台上长盛不衰的地位。
退休后,师父将大部分精力投注在了培养新一代演员上。2014年,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排练新编历史剧《韩信拜将》,师父承担了唱腔指导工作,我们这一批学员作为新生力量参与了演出。提起当时排练的情景,原团长张昌文曾十分感慨地回忆道:“排这出戏的时候,我们缺少编剧,也缺少导演,具备导演能力的老演员都已经年过八十。我们克服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困难,才使这凝结着三代演员心血的新戏呈现在大家眼前。”其中师父的付出功不可没。
我的开门戏是师父传授的《鬼怨》。年过七旬的师父不顾辛劳,耐心地手把手教导,一遍又一遍地为我做出完美的示范。她以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情感,将李慧娘这个角色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演绎得入木三分。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角色灵魂深处的呐喊,真切感受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
随后,我又跟随师父学习了《杀裴》。这出戏中包含了吹火的绝技,而这是师父自学成材的一项技能。那时,松香火被视为最佳的吹火材料,虽然与现代所使用的特效相比显得简单,但却更考验艺人的技艺。她依稀记得,学习吹火时,管道具的老师傅手持火把,让她尝试含着松香吹火。初次尝试时,由于经验不足,她一口气吹出,差点将老师傅的衣物点燃。这次惊险的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了控制气息的重要性。为了掌握这一技巧,她不断练习,学习如何调整呼吸和控制嘴里的火势。她发现,吹火时不能用鼻子呼吸,而是要凭借对松香量的感觉来控制火焰的大小。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练习,她终于掌握了吹火的技巧,甚至能够连续吹出四十多次火焰。老师将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传授给了我。在舞台上,我已经能够自如地控制火焰的走向和大小,忽而烧脸,忽而烧胸,上下腾挪,为桄桄戏表演添彩。
关于我和师父的艺术传承,《陕西日报》曾写道:大幕拉开,聚光灯下,汉调桄桄演员王乙妃登台亮相,眼里盛满光芒……灯光之外,已是耄耋老人的许新萍看着舞台上年轻的弟子,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舞台,是汉调桄桄演员的逐梦之地,汗水在这里挥洒,鲜花、掌声在这里收获。代代接力,台下人会变成台上人,而台上人终有一天会退居台下。选择登台,就是选择把所有技艺与热爱糅进作品中,让戏剧的魅力无限绽放,让传统艺术的精彩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