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汉江上游的鱼文化及其影响(上)
2024年07月10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3168
文章浏览数:
汉江书院 梁中效 王政军
鱼是人类最先认识、最钟爱的动物之一。鱼为人们所喜爱,除了它的食用价值外,还由于它是一种美好的文化象征。“鱼”与“余”谐音,所以鱼象征着富贵。我国民俗岁末祭祖中讲究供鱼,取年年有余鱼之吉利,则是对鱼的一种图腾崇拜。鱼儿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又迎合了中国传统多子多福、人丁旺盛的幸福生活期盼。
鱼的造型、纹路,以及鱼鳞、鱼尾巴的造型和纹路,在中国传统首饰中应用得很多,不仅生动有趣,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并且寓意美好,是吉庆、富裕、夫妻恩爱、爱情幸福、前途美好和幸运的象征。正因为如此,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24首写到鱼,占到8%,涉及鱼类品名多至15种,“风、雅、颂”各部分都常把鱼作为“赋、比、兴”的基本对象而高频次地运用。汉江上游既是周文王“南国之化”的胜地,又是孔子向往的“二南”之地,因此,《诗经》中的鱼文化在此地域最为丰富。
《诗经》汉江鱼文化的写实
《诗经》中的汉水是一条碧波荡漾的美丽之河与文化大河。“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沔彼流水,其流汤汤。”沔水是水流满溢之河。《诗经·汉广》则直接将汉水作为一条大河,而冠以“汉广”之名。“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描写的是一对青年恋人,站在广阔浩渺的汉水之滨,面向水天一色的汉江,想念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丽姑娘。这位美丽的“游女”浮行水上,非人间所有,变成了美丽的偶像,即汉水女神。同时,西北东南走向的汉水,与天上的银河相映争辉,成为人间福地。《诗经·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天人感应,使汉中获得“天汉”的美名。东汉大学者蔡邕的《汉津赋》就是受到《诗经》的影响。“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配名位乎天汉兮,披厚土而载形。发源自乎嶓冢兮,引漾澧而东征。纳阳谷之所吐兮,兼汉沔之殊名。总畎浍之群液兮,演西土之阴精。过万山以左回兮,旋襄阳而南萦。切大别之东山兮,与江湘乎通灵。嘉清源之体势兮,澹澶湲以安流。”汉江“配名位乎天汉”“兼汉沔之殊名”。天汉与地汉交相辉映,使汉江更具魅力。《诗经·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经·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这种天佑汉水的自然文化环境,使汉水上游成为物华天宝的鱼米之乡。先秦时期的汉江上游,是周人经营南国的基地,又是夏人遗族褒国多年开发的热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多方关注,在此基础上,《诗经》将汉江上游视为“鱼米之乡”,周代的贵族在尽情享用汉江“嘉鱼”等鲜美水产品的同时,也借鱼之文化意象描写贵族生活的豪华。周人生活的时代,气候温暖湿润,渭河流域也有鱼。《周颂·潜》诗:“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漆、沮二水是周王朝的发祥地。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矣。周道之兴自此始。”说明周人的发祥地渭河及其支流有鱼类及养鱼设施。但种类与品质不佳,而汉中盆地的汉江及其支流水美鱼肥,可通过褒斜道、陈仓道等驿道将汉江鱼等特产转运到西岐或者丰、镐二京,也可通过傥骆道、子午道等尚未开通为驿道的山间小道,将汉江鱼输送到宗周镐京。《诗经》直接写鱼的诗,集中在“小雅”篇中。
《小雅·南有嘉鱼》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
这是西周贵族的一首宴会乐歌。歌词分四章,前二章反复讲南方汉中有好鱼。此诗为周代燕乐的通用乐歌,与《小雅·鱼丽》《小雅·南山有台》三首诗是同一组宴饮诗。先歌《鱼丽》,赞佳肴之丰盛;次歌《南有嘉鱼》,叙宾主绸缪之情;最后歌《南山有台》,极尽祝颂之能事,敬祝宾客万寿无疆,子孙福泽延绵。
周代农业有了相当的发展,不仅广兴耕稼,而且许多鱼类,已成为人们常见的美食。在此诗前三章中,每章并列两种鱼名:“有鲿有鲨”“有鲂有鳢”“有鰋有鲤”,诗人不厌列举,并非纯用夸张语气,而是借鱼类之多,说明酒宴的隆重,肴馔的丰富。在贵族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南有嘉鱼”似乎已成为一种文化品牌和生活品质的标志。传统观点认为“南有嘉鱼”中的“南”,泛指南方,即江汉一带。实际上,这种观点太笼统,从周代历史现状看,“南有嘉鱼”中的“南”,首选的地点应该是汉江上游。
“南有嘉鱼”指的是汉中鱼
周人崛起于关中盆地西部周原,此地有发源于秦岭南麓的渭河支流斜水,翻过秦岭山脊就是汉江支流褒河的源头。依托褒、斜二水河谷行进的就是著名的褒斜道。古褒国和美女褒姒就是由此道南北往还的。《大雅·崧高》描写周宣王送其舅申伯回南国封地谢邑(今河南南阳盆地唐河南),其诗云:“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郿,(眉)古地名。春秋周邑。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筑郿,非都也。”《说文》:“郿,右扶风县。”证明,作为南国诸侯领袖的申伯,是经过褒斜道到汉中,再由汉中沿汉江东下回到南阳封地的。因此,周人向南开拓的第一站就是汉江上游的汉中盆地。“南有嘉鱼”中的“南”,最早是指汉江源汉中盆地。后来,随着周人统一全国,“南国”的范围扩大到汉江、淮河与江汉流域。
汉晋时期的文献记载汉江鱼类丰富。蔡邕的《汉津赋》:“鳞甲育其万类兮,蛟螭集以嬉游。明珠胎于灵蚌兮,夜光潜乎玄洲。维神宝其充盈兮,岂鱼龟之足收”。这是以诗化语言,说明汉江鱼类繁多。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则明确指出:作为蜀地一部分的汉江上游汉中盆地是“鱼米之乡”。“于后则却背华容,北指昆仑。缘以剑阁,阻以石门。流汉汤汤,惊浪雷奔。望之天回,即之云昏。水物殊品,鳞介异族。或藏蛟螭,或隐碧玉。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第一次明确指出“嘉鱼出于丙穴”在汉中境内。唐代李善为《文选》作注,认为丙穴在汉中沔阳县北。他在为左思的《三都赋·蜀都赋》作注释说:“丙穴在汉中沔阳县北,有鱼穴二所,常以三月取之。丙,地名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说“丙穴嘉鱼”在褒河流域。《水经注·沔水上》记载:“褒水又东南径三交城,城在三水之会故也。一水北出长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东北出太白山,是城之所以取名矣。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悬注,鱼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故左思称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矣。”这里的三交城,大概在今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江口镇江西营村附近。出产嘉鱼的丙穴应在三交城之下的上南河、北栈河、武关河三条河流上。也就是说出产嘉鱼的丙穴在褒河及其支流之上,从褒河河谷翻越秦岭到西周发祥地周原是较为便捷的。在今汉中盆地西端汉江支流上也有“鱼穴”及出产嘉鱼的文献记载。《华阳国志·汉中志》云:沔阳县“有度水,水有二源,一曰清检,二曰浊检。有鱼穴,清水出鱮,浊水出鲋,常以二月、八月取。”《水经注·沔水上》曰:“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阳平北山。水有二源,一曰清检,出佳鳠;一曰浊检,出好鲋,常以二月八月取之,美珍常味。”任乃强先生认为度口水是今天勉县旧州河,发源于秦岭,是汉水的支流。汉江源头的这两条支流,盛产美味嘉鱼。南宋朱熹在《诗集传》的《南有嘉鱼》注中说:“嘉鱼,鲤质,鳟鲫肌,出自沔南之丙穴。”南宋陆佃也说:“嘉鱼,鲤质,鳟鳞,肌肉甚美。食乳泉,出于丙穴。穴口向丙,故曰丙也。”认为类似于鲤鱼。明代嘉靖年间,赵廷瑞主修的《陕西通志》记载:“嘉鱼鲤质鳟鲫,肌肉甚美。食乳泉,出于沔县丙穴。今汉中临江之山多有之。穴口亦不甚大,每岁遇江涨或霖雨时,穴中鱼出辄蔽江,不可以量计。盖穴中山空,有渊在内,鱼生子,长养其中,然终不能隐,有时则出于江也。”作者认为不仅勉县丙穴出嘉鱼,而且汉中沿江之山洞穴中多产嘉鱼。另外,明清汉中地方志还记载汉中嘉陵江流域的宁强、略阳县也出产嘉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