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汉江上游的鱼文化及其影响(下)
2024年07月11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2398
文章浏览数:

汉江书院 梁中效 王政军
汉中稻与鱼的综合种养
“嘉鱼”是美味鱼之通称,周人的“嘉鱼”产自汉中境内。“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的描述,罩、汕皆为捕鱼器具,反映了先秦时期汉中先民捕捉“丙穴嘉鱼”的景象。“罩,籗也。编细竹以罩鱼者也。”古代的“鱼罩”罩鱼,“只适用于稻田,不适用于溪河。”研究西南历史的著名专家任乃强先生指出:“周初世,南国已多种稻,巴、蜀、汉中皆有稻田鱼池。‘烝然罩罩’,谓每罩皆得鱼颇多。盖此南国原诗,实作于巴蜀、汉中地区。”证明西周时期的汉中是以稻鱼共生为主要生产模式的鱼米之乡。
陂池稻渔综合种养发祥于汉中,得到了地下考古资料的充分证明;迄今在全国,汉中出土的汉魏陂池模型数量最多,这是中华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镶嵌在秦巴山地中央的汉中盆地,是中国最北缘的亚热带农耕文明发祥地,是中华大地上陂池稻渔综合种养最北端的基地。《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中与巴蜀同俗,“汉中淫佚枝柱,与巴蜀同俗”,“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南贾滇、棘僮,西近邛、莋马旄牛。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泆,柔弱褊厄。”而汉中“民食稻鱼”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两汉三国时期的汉中世家大族和普通民众引以为傲,希望来世继续享受这种美好的生活。因而陂池、水田模型成为西南地区汉魏墓葬中常见的陪葬明器,在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中以汉中盆地最为丰富,它们象征逝者在阴间的土地财富与生活方式,也是当时丧葬习俗“事死如事生”的体现。从目前汉中地区出土的陂池、水田模型上看,其形制多样、设计精巧,蕴含着古代人们对于农业的精神寄托和科学思想。
目前,汉中市境内出土东汉陶陂池和水田模型共计15件。其中20世纪60年代在汉台区东汉砖室墓中出土2件:一件是泥质红陶,方形圆角,从形状看,是一座人工修建的小水库的模型。底部塑有蛙、螺、菱叶。蛙3只,2只昂首张口作鸣叫状,1只作游泳状。螺6个。菱叶2组;一件是泥质灰陶,中间横隔一坝,一边为陂池,一边为水田。陂池长37厘米、宽37厘米;坝高7厘米,比模型边沿低1.4厘米。坝中部安装闸门,闸墩和闸槽合为一体。出水口为拱形洞,高4.5厘米、宽2.5厘米,闸槽中距2.6厘米,从闸槽、出水口的结构看,这是一提升式平板闸门,升降启闭闸门可以控制水量。闸台已残破,看不清是否装有机械。池底塑有鱼、鳖、螺、菱角、蛙、菱角。坝外是水田,长37厘米、宽33厘米。1982年汉中市博物馆征集到2件陂池,征集时残破,后经修复复原。2006年汉中市博物馆在汉台区七里镇胡家扁村清理东汉砖室墓一座,出土陂池两件。分别是陂塘和水田,红陶质地,为单体式结构,可见在随葬中可以搭配使用。2007年汉中市博物馆在七里镇胡家扁村清理一座墓葬,出土陂池、水田各1件。
汉中市博物馆和勉县博物馆均藏有陂池和水田模型,水田与陂池中间的提升式平板闸门,通过升降闸门可以控制水量,这种设计的高明之处,在于可使水的压力向坝的两头传递,减少水坝中段所受压力,从而增加水坝的抗压能力。这说明陂池修筑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这种垂直升降百叶式的闸门后来在世界上广泛流行开来,成为水利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它区别于单体陂池侧面上的排水孔,从堵塞式和升降式的控水方式,可见陂池技术的科学性也在不断加强。这种形象上的设计,巧妙地表现了现实的形态,可谓独具匠心。勉县博物馆藏的陂池,荷叶上蹲着的青蛙捕捉水蛇,一条水蛇沿莲杆盘旋而上,蛇头伸上荷叶,正好咬住了荷叶上青蛙的右后爪,青蛙作挣扎哀鸣状,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这种形象上的设计,紧紧依托于生活中的画面,通过一瞬间的定格,造型、布局、雕塑等手段的表达,呈现出田野生活的一种意趣,它们超出了陂池作为明器代表的功能与文化寓意,延伸成为一种带有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总之,汉中盆地出土汉代陂池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写实之真、艺术水准之高、文化内涵之丰富等,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切皆无可辩驳地证明汉中是全国陂池稻渔综合种养的发祥地。
《诗经》鱼文化的影响
汉中鱼文化源于《诗经》时代,成于两汉时期,发展于唐宋时代,完善于明清时期,振兴于当今小康时代。这一发展轨迹,在汉中盆地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中的“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这种让周人痴迷的鲜鱼香稻就产自汉中盆地。其次,两汉三国时期,汉中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最发达的地区,在汉中市汉台区和勉县老道寺两地的东汉墓葬中共出土陂池、水田模型10余件,其数量之多、造型之美,模拟之真,在全国少有。《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中与巴蜀同俗,“汉中淫佚枝柱,与巴蜀同俗”,“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南贾滇、棘僮,西近邛、莋马旄牛。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泆,柔弱褊厄。”而汉中“民食稻鱼”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两汉三国时期的汉中世家大族和普通民众引以为傲,希望来世继续享受这种美好的生活。再次,唐宋时期,汉中盆地是“鱼米之乡”,宋人吴泳的《汉中行》诗说:“汉中在昔称梁州,地腴壤沃人烟稠。稻畦连陂翠相属,花树绕屋香不收。”这里的“稻畦连陂翠相属”就是稻田与陂池水系相通的一体化稻渔综合种养的生动而形象地描写,而且在蓝天翠海的大背景下,盛开的鲜花香气四溢,村落散布在花海稻浪之中,一派迷人的汉上江南风光。第四,明清时期,汉中是陕西和西北地区仅次于关中的经济区,明朝著名文学家何景明在《雍大记》中说:汉中盆地,“北至褒,西至沔,东至城固,方三百余里,崖谷开朗,有肥田活水,修竹鱼稻,棕榈橘柚,美哉基地乎!”其中的“肥田活水,修竹鱼稻,棕榈橘柚”,就是汉中作为全国陂池稻渔综合种养发祥地的标志性符号。清初著名文学家王士祯在《七盘岭》诗中说:“褒水出谷流,汉水绕其东。巴山跨秦蜀,蜿蜒连上庸。川原尽沃野,天府如关中。橘柚郁成林,稻田亦芃芃。襄阳大艑来,千里帆樯通。”证明直到清代和民国时期,汉中仍然是沟通东西、接南济北的经济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