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花开在身边

——留坝县玉皇庙镇白庙子村刘红梅的孝老爱亲之道

2024年07月12日 家庭 文章字数:1758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陈荣发 文/图


    刘红梅搀扶婆婆出门散心。

  红梅,是梅花中的一种,开花艳丽,耀眼夺目。它可用于园林、绿地、庭院、风景区,可孤植、丛植、群植等,也可在屋前、石际、路边自然配植,生命力极强,不择土壤,环境好孬,都能生存,开花繁育后代儿孙满堂。
  我们要讲述的红梅,她姓刘,名红梅。原家住留坝县江口镇锅厂村四组,后随夫搬迁到玉皇庙镇白庙子村,现年已50有余。她的生母叫马怀珍,只生育了她一个独生女。不幸的是她的生父刘达礼早于1983年因工而亡,当时她才是9岁的小姑娘。父亲遇难,留下她们母女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招婿上门,携手奋斗


  在刚实行改革开放,农民奔向富裕起步的年代中,家中一旦失去顶梁柱,就没有了后继动力。懂事的红梅,只要一放学回家,就下地帮母亲耕作,做家务,减轻母亲的生活压力。
  后来,母亲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增添劳力,又招了一名叫高林国的后夫,与其结婚。结婚后高林国连同他的高龄生母一同搬入家中生活,这便成了四口之家。
  待红梅18岁时,家住玉皇庙镇(原狮子坝乡)白庙子村的小伙子何忠旭托人上门提亲,情窦初开的年纪,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两家在没有招待亲朋好友的前提下,何忠旭于1990年男到女家落户进了她的门。
  何忠旭到她家上门后,干劲十足,家庭和睦。到1993年经夫妻商量和征得父母同意,举家老少六口人,全部搬回了原何忠旭的老家狮子坝乡白庙子村居住。男女两家合为一家,共计8口人在一起生活。红梅说,自己结婚以后,一日三餐都是她和母亲来做,婆婆帮忙带孩子,继父和丈夫在外面打工挣钱,一家人互相帮助、有商有量,日子过得平淡又温馨,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幸福之家。
  

数年如一日,照顾三位老人


  百善孝为先,百事孝先行,“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善良的人,都是从孝敬老人开始做起。红梅结婚后,继父的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隔三差五总要吃药,一家人都顺着她,不让她操心生气。虽然精心照料,但因年老多病,没过几年,就去世了。继父高林国觉得再让红梅养老理由不端正,就主动提出和马怀珍离婚,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2022年,红梅87岁的生母马怀珍也突然离开了人世,在这之前她俩的长子成婚也男到女家落了户,另在一处过。
  现在不幸的是83岁的婆母李月英,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红梅的丈夫何忠旭虽在家,但长年要出外打工,二儿子虽结婚成家,却另住在城里,屋里长期只剩下她们婆媳俩。老人生活、起居的重担基本上全落在她一人肩上。她除了料理好家务,在家门周围做点零工和种点庄稼外,整天无法离开家,处处、事事得操心要照管婆母的日常生活。
  3月中旬,笔者去了趟红梅家。此时红梅的老公何忠旭也刚从太白县矿山上打工回来,看我来了,就迎我到堂屋的沙发上坐下。见来客人了,红梅就把早已炖熟煮好的猪脚杆端了出来,招呼我和她老公先吃。正在这时,她的婆母拄着拐杖要去上厕所,红梅也顾不着和我们吃饭,赶忙出去搀扶照管老人。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红梅搀扶着婆母回到了老人的卧室,并将提前给婆母盛好的肉菜碗,端来递到婆母的手中。透过窗户,我一眼就看见她递给老人的碗是两个,碗下还重着一个,忙向她提醒此事。她却回答说:“吃这类的饭菜,都是这样的,怕温度高,她的眼睛又看不着,烫了她的手”。
  

用心守护,婆母夸赞


  吃过午饭,起身下桌,已日落西山,我信步走进失明老人的卧室,正好她也吃完饭放下手中的碗筷。一眼看见老人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床铺被褥都很卫生干净,卧室内的摆设也不凌乱,整齐有序。另外,还有一个置于卧室中间冬天用于烤火取暖的铁炉子,虽到了阳春三月气温逐渐升高,但仍原样安设未拆除。
  我不由得和耄耋老人李月英攀谈起她双目失明后,艰辛地光阴日行。但她却高兴地说道:“自我失明后,就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多亏有个孝顺的儿媳红梅在身边,起居、衣食、吃药等全落在她肩上,有红梅在我身边,我这辈子过得值了,好着哩!”听了老人的回答,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走出老人房间,已是日暮酉时,我站在门口台阶上,望着对面山坡,夕阳西下,余晖洒向坡顶,一切都被温柔的光芒包围,令人沉醉。红梅,虽是梅花族中的一种开花植物,它却不避寒来暑往,贫痟肥瘦,始终盛开着鲜艳的花朵。红梅的艳丽、清幽、坚韧不拔,正如刘红梅这个人一样——坚强、热情、善良。
  红梅是一幅画、一曲歌、一首诗,更是一次生命的觉醒。她尝遍人间五味,又悄然绽放,装缀出斑斓的人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