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传统文化的礼物

—— 写在《汉中藤编》出版之际

2024年07月12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411 文章浏览数:

师国华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是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当年站在贺兰山岩画前由衷感言。面对《汉中藤编》清样,我脑海里即刻跳出来冯先生这句肺腑之言,不由得也想起了那些琳琅满目、承载岁月的藤编器物。
  “松筠扫日月,藤蔓悬春秋。”汉中藤编,在苍莽的山林脱颖而出,被当地百姓的手点“藤”成金,成就了一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神奇佳话。其质韧体轻、大方耐用、透气舒适的诸多特点,其数百种之多的各式寝具、家具、极具观赏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其纯天然、纯手工、绿色环保的天然气息,其雅致简朴、清新扑面的“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潮流范,不仅赢得很多人喜爱,更是火出“圈外”,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它带着祖先智慧的光芒、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气质,凸显传统技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成为联农带农、促进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
  由于工作的关联,我与汉中藤编的主要基地南郑区黄官镇、汉中藤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以及一些参与这个非遗项目保护的工作者、专家学者、藤编工匠,都有着相对密切的交往或关联,也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个项目的培育、壮大。2021年,汉中藤编由省级非遗项目升格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2022年6月,南郑区文化馆馆长胡婧邀请我作为主创人员参加编写汉中藤编读本。因事务冗繁无暇参加,我提了两点建议:一是把简易的藤编培训读本升级为既有普及功能、更有学术价值的藤编研究著作,增加项目保护的内涵与厚度,二是向其推荐了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武小红老师,因为武老师对同类项目有一定的研究经验。编辑大纲商定后,双方相关人员积极展开工作,调研、访谈、收集档案、查证资料、拍摄、画图、写作、讨论、修改……凡此种种,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尽心尽力、排除困难,最终“破茧成蝶”汇成《汉中藤编》。
  冯骥才先生还有一句名言: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对于文化而言,保存文化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记录。诚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记录方式也更加先进,但是,书籍始终是传统而不能放弃的方式。《汉中藤编》内容涉猎全面,汇集资料详实。从历史渊源、文化渊源到历史沿革、发展目标,从原材料细分、工艺流程到技艺细节、藤具品种到传承人现状,从传承到创新,从实践总结到学术研究,信息量极为丰富,既有极强的生产实践性,又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堪为传承藤编、研究藤编的力作。一是有实用的学习功能。这本书首先是一本汉中藤编的基础读本,有助于人们了解这门传统技艺。二是有丰厚的学术内涵。该书在梳理汉中藤编的同时,旁征博引,从整体性上既关联全国其他区域的藤编,还特别关联了关于汉中藤编目前研究及宣传的现状、成果,为后续研究者奠定了基础。该书可以说是填补了汉中藤编研究专著的空白。三是有新颖的推广用途。这本汉中藤编研究专著,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兼顾了不同的读者群体,既有普及推广性,也有学术研究性,可以视作是一本宣传推广汉中藤编技艺的书籍。四是有特色的样本价值。文化工作者的保护实践、藤编匠人的实际经验、高等学府的研究优势三者水乳交融、相映生辉,形成了一个成功的文化研究合作项目案例,为其他文化研究项目提供了大有裨益的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保护它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古语云:“助人者,人恒助之”。《汉中藤编》的著成,让这项非遗瑰宝在新时代具有了“新”的诠释,是致敬传统文化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