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精神与汉中发展(中)

——纪念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十周年

2024年07月12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131 文章浏览数:

梁中效

张骞提升了汉中

  “试听鼓鼙思壮士,始知博望是边材。”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赢得了西域各族的信赖,后因军功和出使西域之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公元前114年,张骞逝世,归葬故里(今汉中市城固县)。张骞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探险家、外交家,同时还是一位将军。司马迁在《史记·卫青列传》中记载,“将军张骞,以使通大夏,还,为校尉。从大将军有功,封为博望侯。后三岁,为将军,出右北平,失期,当斩,赎为庶人。其后使通乌孙,为大行而卒,冢在汉中。”在张骞近五十年的人生旅途上,他将最灿烂的年华献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事业。在近二十年跋涉西域、经营西南的艰难困苦、开拓进取的壮美历程中,形成了可歌可泣的张骞精神:衔命出使,勇往直前,凿空万里的开拓精神;矢志不移,忠贞不渝,持节不失的爱国精神;诚信天下,以德服人,宽大信人的尚德精神;平等相待,文明对话,民族和睦的包容精神;敢于冒险,认知西域,促进交流的探索精神。张骞不仅是丝绸之路的标志性符号,而且也是汉中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史学家常将张骞与汉中联系在一起。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一开篇就讲,“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赞许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也说:“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盛唐“大手笔”张说写诗,“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也有“汉时苏武与张骞,万里生还值偶然。丈夫许国当如此,男子辞亲亦可怜”的诗句。大文豪欧阳修称道张骞将石榴传入中原,“犹胜张骞为汉使,辛勤西域徙榴花。”才华纵横的苏轼,也赞美张骞将苜蓿传入内地,“张骞移苜蓿,适用如葵菘。”明朝人夏言,在品尝葡萄时,称赞张骞是促进丝路物产大交流的“人杰”,“满架明珠,一林苍玉,六月涵冰雪。移来绝域,张骞也是人杰。水晶颗颗匀圆,才教入口,两腋清风发。”古代的政治家、文化大家都充分肯定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功绩。近代著名史学家梁启超赞美张骞是“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英国学者彼得·霍普柯克在《劫掠丝绸之路》一书中指出:“伟大的西行者张骞回来没多久就去世了。皇帝给予了他无比的荣耀。时至今日他在中国仍被称颂。正是他向西开辟了通向欧洲的道路,连接起那时的两个大国——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张骞可以被誉为丝绸之路之父。”中外学者都认为,张骞是“凿空”万里的丝路之父,他不仅成为中华文明“开放”的标志性符号,而且有力推动了世界文明进步,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张骞走向世界,既彰显了汉中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的地位,又提升了汉中的知名度,促进了汉中的改革开放和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