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与唐代皇帝的出奔(下)
2024年07月12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2213
文章浏览数:

孙启祥
故道与僖宗奔兴元
故道又名陈仓道、散关道,早在殷周时已被开辟利用,而其名出现于秦汉之际。故道在唐代最早被辟为驿路,成书于元和年间的《通典》独称其为“驿路”,此时,斜谷道的驿馆已停废,而故道驿馆仍在。唐时故道沿线行政单位的设置大增。秦汉时,仅有故道、河池、沮三个县级行政单位治所,唐代有凤州、兴州两个州级,黄花、梁泉、两当、河池、长举、顺政、西七个县级行政单位治所。唐僖宗出奔成都回銮后坐不暖席,又面临着第二次逃亡,而且这次比上次形势更急迫,旅途更艰辛。光启元年(885)四月,宦官田令孜与藩镇河中节度使王重荣、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等争权。十二月二十五日夜,田令孜挟僖宗出奔至凤翔府。十多天后的又一个夜晚,田令孜引兵入行宫,劫帝至宝鸡。僖宗欲行故道奔兴元,乃留禁兵守石鼻城(今宝鸡市东)为后拒;置感义军于兴州(今略阳)和凤州,以杨晟为节度使,守散关。神策军使、清道斩斫使王建等安排五百军士持长剑前驱开道,护卫僖宗等登大散岭,艰难前行。
朱玫、李昌符为阻止僖宗出奔,紧追于后,并使人破坏前方之栈道和邮驿。先焚烧当涂驿附近栈阁,“栈道几断”;又使兴元节度使石君涉毁彻山南栈道,“栅绝险要”。僖宗不能行大道,只得沿崎岖的山谷“他道以进”,以致“危殆者数四”。光启二年(886)三月初,因节度使逃走,山南西道监军严遵美至西县奉迎僖宗。僖宗抵达兴元府,一面安抚各方,一面遣将把守关塞,使王建帅部兵戍三泉(今宁强县西北擂鼓台),神策军使晋晖及张造帅四都兵屯黑水,修复道路。
僖宗此行,从大散关入而自西县出,且事件中僖宗设置了具有防御功能的行政区划感义军于故道沿线,朱玫亦遣将兵于凤州、兴州一线追击。由此判断,从大方位上可以认定僖宗系由故道奔逃。5年中两次奔逃,唐僖宗可谓身心俱疲,这次驻跸汉中几近两年。光启四年(888)二月还长安后20多天,年仅27岁的僖宗就在病痛中驾崩。
唐代皇帝出奔对蜀道的影响
唐代重视蜀道及其桥阁驿馆建设,蜀道对唐代皇帝政治生活的影响巨大。玄宗、德宗、僖宗、昭宗诸帝的出奔,都与蜀道直接发生联系。围绕着皇帝出奔所发生的动乱,对蜀道既造成了破坏,也促进了它的进一步修复完善。同时,还从文化层面影响着沿线地区。玄宗奔蜀,其巡阁道使韦谔的作用已难知其详,但整治道路为其职责,此行对褒斜道新线产生的影响已如前述。德宗奔兴元,因有“工徒造舟,县人葺路”,故随后褒奖“修道路阁桥州、县官将士”。僖宗第二次出逃,尽管有王建、晋晖在前开道,但由于李昌符穷追不舍并破坏前方道路,僖宗未能安然从故道大道行进,只能由“他道”至西县。其所行之“他道”,原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室教授李之勤先生考证,“可能就是从唐宋褒斜道上的桑林戍转入陈仓古道,经百丈坡以达西县”之道。这是蜀道发展史上的大事件。这次围绕着僖宗出逃,故道、褒斜道都受到破坏。兴元节度使石君涉“毁彻”的应是辖区内的褒斜道、故道南段栈道,后来晋晖屯兵黑水修复的,主要是凤州至褒谷口栈道,但也可能对故道进行了维修。
德宗奔兴元,时任翰林学士陆贽扈从,其间的许多制诰、奏疏,除反映当时的政治形势、典章制度外,还真实记录了君臣的政治理念和关中汉中间的山川形势。“褒斜峻阻,素号畏途。缘侧径于巅岩,缀危栈于绝壁”,骆谷道“绝磵萦回,危栈绵亘”,成为描状蜀道的经典语言。陆贽的《论进献瓜果人拟官状》及“又论”、《兴元论解姜公辅状》《兴元论续从贼中赴行在官等状》《兴元请抚循李楚琳状》和代拟的《改梁州为兴元府升洋州为望州诏》等十多篇公文,情词恳切,成为著名的政论文章。在汉中道中,民有献瓜果者,德宗欲授以散官,陆贽以“爵位者,天下之公器,而国之大柄也……恒宜慎惜,理不可轻……起端虽微,流弊必大”,如果“驱命同于瓜果”,则“视人如草木”劝谏。德宗回銮前,升梁州为兴元府,开以纪年为府名之先河,成为后世美谈。
玄宗善音律、好神仙,僖宗懂音乐、尚游乐,这些人文情怀,在逃难中也时有显露。唐人杜光庭《道教灵验记》曰:唐玄宗幸蜀至三泉县黑水,曾见到太上老君,于是“下马礼谒,讫乃敕所司,示以所见之状,塑于见所”,表示天神也因“安史之乱”而逃难。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为官兴元,路过老君祠,作讽喻诗曰:“丹凤楼头语未终,崎岖蜀道复相逢。太清宫阙俱煨烬,岂亦南来避贼锋?”今宁强县戴家坝老君祠故址,镌刻有陆游之诗。梓潼县七曲山有文昌神张亚子祠,相传唐僖宗幸蜀,文昌神现于利州桔柏津。这个100多年前被其先祖玄宗封为左丞相的神,又被僖宗封为济顺王。僖宗亲临其庙拜谒,并“解剑以赠神”。这些听起来荒诞不经之事,客观上使蜀道的文化气氛更加浓厚。
唐玄宗在逃难中多情多才本色依然。史载,“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唐明皇创制的《雨霖铃》,因有梨园弟子张野狐吹奏,遂传于世。后来《雨霖铃》成为著名词牌。唐人崔道融《羯鼓》诗:“寂寞銮舆斜谷里,是谁翻得《雨霖铃》。”张祜《雨霖铃》诗:“雨霖铃夜却归秦,犹见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垂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咏诵的就是唐玄宗在褒斜道作《雨霖铃》,回銮后乃令乐工吹唱之事。这个故事,宋代演化为发生在梓潼县(今属四川)境内,今梓潼县上亭铺有清代所立“唐明皇幸蜀闻铃处”,据张邦伸《云栈纪程》载:“(梓潼)上亭铺,古名郎当驿。明皇入蜀,雨中于此闻铃声……”故事发生地从褒斜道转到了剑阁道,间接显现了其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