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中求学创业,深挖地域文化特色,李松晔运用非遗蜡染技艺——

让汉中文化工艺品走出国门

2024年07月16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1236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李弋戈


    在俄罗斯国际艺术节上,多国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来参观了解李松晔创作的蜡染工艺作品。    受访者供图

  不久前才从第十三届俄罗斯国际艺术节参展归来的李松晔最近更忙了。
  “俄罗斯一家画廊在艺术节上看到我的作品后非常感兴趣,希望我的最新作品能在他们8月举行的中俄画家交流展上展出,还有很多国外画廊和艺术机构也很感兴趣,目前正在接洽沟通中。”7月8日,在李松晔创办的非遗蜡染工作室,他已经为8月的俄罗斯之行开始新的创作。他告诉记者,这次参展的作品规格更高,会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汉中“三堰”中的山河堰融入其中。
  看重李松晔作品的俄罗斯国际艺术节,是俄罗斯同类文化项目中规模最大的艺术节活动之一,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于6月20日至23日齐聚莫斯科参展交流,集中展示了绘画、图形、雕塑等10个领域的创作发展,反映了当代艺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本届艺术节的主题是“传统与现代”,李松晔的作品正中题意。他将极具汉中特色的石门十三品中的《石门》《玉盆》《石虎》汉隶大字摩崖石刻,以及有“中国最北苗乡”之称的镇巴县当地苗族传统纹样等多种文化元素,运用国家级非遗蜡染技艺,融入当代美学观念,创作出的10余幅作品,带到了这个世界性的艺术舞台上。
  作品展出的4天中,他的展位平均每天吸引约300人前来参观。“无论是中外媒体、各国艺术家,还是艺术爱好者们,都对我的作品中展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常问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寓意,并对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非常好奇。”李松晔指着陈列在工作室的参展作品,言辞间难掩激动,“我一遍又一遍地介绍,这些作品源自汉中的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蜡染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这些作品中的苗族传统纹样,有蝴蝶纹、鸟纹和花草纹,都取自大自然,寄托着原始而又真挚的积极生命观,传达了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和谐共处的理念。”
  今年31岁的李松晔是陕西咸阳人,2011年到陕西理工大学求学。2012年被汉中厚重的历史文化吸引,创办了文化创意公司。他这个留在汉中的咸阳乡党,多年来走访了解汉中地域文化,体验当地风土人情,俨然成了“汉中通”。
  为汉台区花果村绘制乡村壁画、手绘导览图,为略阳县徐家坪镇开发蚕茧系列工艺品等文创产品,为汉中面皮等极具当地特色的人文历史元素创作出五十多卷漫画故事长卷……在汉中创业的13年,李松晔忙于艺术乡村打造、文创产品研发和非遗研学等,言谈间还带着当地乡音。“除了镇巴、宁强,我们把汉中大大小小的村落都跑‘焦’了。”
  李松晔的微信名中特别备注了“艺术乡村”。他和团队根据汉中各个乡村不同的地域文化,挖掘和提炼当地特色,用雕塑、壁画、大地装置、景观文化墙等打造了二十多个艺术乡村,开发出100余款特色文创产品,还设计手工艺体验课程,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游玩体验,促进了群众增收。“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用艺术为汉中乡村发展赋能,艺术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东西,而应该在乡村、田野、大地上自由生长。”李松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