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不断完备顶层设计
我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取得新成效
市民在市博物馆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陈列厅参观。 本报记者 汤江 摄
本报讯(记者 李扬 实习生 卢佳慧)7月16日,全市“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在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博物馆联合发布我市一年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建设成果。
一年来,我市坚持强基固本,文化建设机制更加健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高规格、高质量召开全市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大会系统部署,出台加强历史文化传承、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施意见》,先后印发《加强汉文化传承发展打造“两汉三国”文化研究高地的实施方案》《支持汉中藤编等非遗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实施意见》《汉中市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不断完备顶层设计,书写了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汉中答案”。
为坚持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我市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秦蜀古道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申报,谋划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文旅设备更新等项目50余个,2个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储备库,实施重点文保项目14个,完成42个重大项目文勘,申报国家级文保项目10个,让文化遗产传下去、活起来。扎实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建成全省社区博物馆2家,文博场馆举办各类主题展陈50余次、开展社教活动350余场次,落实文物全科人才公费定向培养名额10名、数量居全省第一。市博物馆创成国家一级博物馆,实现了陕南地区“零”的突破。去年8月至今,全市文博单位接待游客201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为展现非遗万千气象,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文旅部命名,成为我省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3名非遗传承人跻身国家首批乡村工匠名师,建成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镇)8个、非遗工坊9家,创建国家、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加大非遗特色产业发展,对外发布“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宁强羌绣文化产业园建成投产,全市19家省级非遗工坊年产值1.34亿元,汉中非遗联农带农经验得到文旅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肯定。
一年来,我市坚持探寻根脉,文化研究阐释更加深入。实施纵向贯通汉中各个历史年代、以“两汉三国”为重点的“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建立汉文化人才智库,从中国社科院等研究机构选聘37位专家学者。加强史前文明和断代史研究攻坚,推动形成《汉中编年史》《汉中通史》《典籍里的汉中》等一批初步研究成果。先后举办汉中蜀道及石门石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纪念等学术交流活动,汉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
为紧贴百姓需求,我市建成64个颜值高、内容多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5个县镇跻身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镇),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镇)5个,11个县(区)图书馆全部评定为等级馆,4个案例分别获得省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精心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2400余场次、濒危剧种演出350余场次,完成42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提升。据统计,2023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发展至8358个,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30.61亿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新业态竞相涌现,文旅融合日渐成为富民乐民的幸福产业。
我市大力传承弘扬汉文化,“汉风年·老家过”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兴汉胜景汉风秋月国庆盛典等活动频频出圈,天汉长街、市博物馆沉浸式体验汉文化成为追捧“顶流”,17期“汉风古韵”汉文化系列讲座浸润人心,汉中藤编、汉调桄桄、羌绣等非遗项目进校园深受师生欢迎,中小学临创石门十三品书法展等文化研学活动走深走实。
一年来,我市坚持讲好故事,让汉中文化标识更加闪亮。率先在全省建成海外传播矩阵、粉丝量居全省第2位。大力开展“外国人眼中的汉中”活动,邀请法国姑娘戴安娜拍摄了《戴安娜在汉中》系列短视频,海外触达量超6亿人次。精心开展“生态汉中·鹮美天下”朱鹮文化交流活动、天坑国际联合科考、“一带一路”汉字发布大会等活动,“石门十三品”“朱鹮”文创展品随兰花奖全球巡展,“汉文化”“张骞故里”“朱鹮家园”“世界天坑”“汉中非遗”等文化标识愈发靓丽,汉中连续3年荣登中国地级市传播热度百强榜。
我市紧扣旅游业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制定《汉中市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实施方案》,精心规划高端轨道游、低空生态游、房车露营游三大旅游环线,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处、国家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处,建成3A级景区6处。全力打造“温情汉中”服务品牌,创新举办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帆船展示、中国桨板超级联赛(汉中站)等品牌活动60余项,开展对外宣传推介50余场次。2024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荣获“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