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法院构建“分层过滤 三端共治”解纷机制
2024年07月17日 法治
文章字数:1251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通讯员 梁轩 康玲)“多亏了法庭,我们没出一分钱、没跑一步冤枉路,就把事情解决了,我要好好感谢法庭和镇上的同志哩。”赔偿款如数按期给付,伤者母亲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她握紧法官的手,不住地感谢。
6月份,在洋县法院汉江中心法庭探索构建的“分层过滤、三端共治”解纷机制下,工业园区发生的一起因提供劳务者受伤引起的矛盾纠纷,通过及时排查、多方参与,顺利化解在前端。2023年以来,汉江中心法庭诉前成功调解260余起矛盾纠纷,诉前调解成功率达65%以上。
近年来,洋县法院汉江中心法庭围绕省高院“1281”工作计划,把“抓前端、治未病”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抓手和做实做细诉源治理工作的切入点,利用辖区内各镇原有的司法、综治等工作群,建立了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各村村委会干部等共同参与,集人民调解线上培训、法治保障远程“投递”、各方力量迅速集结、辖区诉情全面掌握、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公正审判服务基层于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日(周)报告、周(月)调度工作机制,不断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路径,推行以“前端预防治理,中端多元解纷,末端案结事了”为内容的“分层过滤、三端共治”解纷工作法,推动各类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
前端——共治共享筑防线,多方共治止未发。该法庭将各村(社区)及网格员作为第一层防线,采用两排查的方式,即依靠和发动群众做到矛盾纠纷日常排查、重点人群日常排查,将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在工作群中进行报送。法庭利用工作群远程“会诊”,开出法律“处方”,法治“良药”苦口、逆耳利于行,将大量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
中端——多元解纷找症结,诉调对接架桥梁。对在前端无法有效化解的矛盾纠纷,在每周(月)一次的矛盾纠纷调度会上,将矛盾纠纷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并由镇党委、政府牵头,镇包村领导主抓,相关驻镇单位协力,法庭提前介入,采用“三联动”的方式,即辖区镇党委、政府、司法、综治、派出所与法庭相联动;人民调解与微法庭、法务站相联动;委派调解与司法确认相联动,做到大事不出镇。对适宜诉前调解的案件,经当事人同意后分流至特邀调解平台,采用特邀调解员+指导法官的模式,由特邀调解员进行诉前解纷。调解过程中,实行线上+线下双线联动,将各镇综治中心接通法院调解平台,实行案件互推互送,按矛盾纠纷的症结分类“回流”至多元化解环节,最大限度将非诉的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末端——速裁速执解纷争,案结事了解心结。将在前端、中端未能有效化解的矛盾纠纷及时导入诉讼程序,运用全国法院统一电子送达平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智慧法庭等线上平台,实现网上立案、在线调解、远程在线庭审等一站式诉讼服务、巡回审理、速裁速执、判后答疑、普法宣传,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该院将诉中调解贯穿始终,深化案件繁简分流,促进案件快审快执。加强微法庭、法务站建设,创新实践“呼叫服务”模式,通过隔空调解、云上法庭等便民措施,打通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受理一审民商事案件同比下降9.28%,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