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前世今生(上)
2024年07月18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2855
文章浏览数:

汉江书院 王政军 张文楷
鱼的故事
无论从考古角度还是科学研究,都表明汉江水文化承载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它川流不息地在秦岭巴山之间昼夜不停,穿山越岭,源源不断地滚滚东流,形成了一条如万里长江一样与民族精神文化、情感经历息息相关的古老大江的历史。汉江鱼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汉江水文化,离不开对汉江鱼前世今生的了解,离不开汉江鱼在人类生活生产当中的价值和作用。许涛清《陕西省汉江鱼类区系研究》认为,汉江鱼类区系应属于长江中游鱼类区系。在第三纪中晚期,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江气候属于热带及亚热带,鱼类区系的组成主要是鲤科鱼类中一些适应暖热带气候的原始类群,如鲃亚科鱼类。随着历史的推移,环境的演变,鲤科鱼类又分化成我国江河平原地区的特有鱼类,如雅罗鱼亚科、鲴亚科等鱼类,成为现今汉江水系鱼类区系的主要成分。秦岭在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中与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一起遭受褶皱,经过中生代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以及以后的燕山运动,秦岭南北褶皱带都以断块活动,后又经过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强烈改造,秦岭拔地而起,现今成为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汉江上游的裂腹鱼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向四周扩散的结果。鲑科鱼类及雅罗鱼等北方鱼类是因第四纪多次冰期的影响,由北南迁而在秦岭地区被保存下来的残留种。根据20世纪80年代调查,汉江陕西段已知鱼类105种,隶属七目16科69属。齐喜荣《汉江上游渔业资源调查》认为汉江上游流域鱼类五目14科80种,其中鲤科有51种,国家和省保护鱼种有15种。其区系特点是以鲤科为主,占比60%。因修筑多级大坝,洄游鱼类日本鳗鲡被阻隔绝迹,典型的秦岭细鳞鲑仅见于秦岭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山溪流之中。研究认为东亚特有的鲤科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鳊鱼、鲂鱼等至少有82万年历史。当人类出现以后,人们遇水而居,奠定了中国渔业和水产养殖的水及其生物基础,催开了渔业发展的源头。
鱼因人类生存生活需要成为崇拜对象之一,无论是神话传说、史前遗存、文字印记、文化记忆、文献记载、尚存的农业文化遗产看,渔文化留存信息和资料均非常丰富。在距今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遗址中,出土的彩陶上有大量的鱼纹。有写实的鱼纹,也有抽象的鱼纹。写实的又有单体、双体、三体、四体鱼纹。最突出的是人面鱼纹。把鱼的图形大量描绘在陶器上,并且把人面与鱼纹组合在一起,表现出了半坡人对鱼的推崇和神灵化,是鱼崇拜的反映。《山海经》所记录鱼神神话则反映了原始鱼神崇拜的观念。《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说,鱼的出现能带来农作物生长的充沛适量的雨水,因为雨水决定着农业的收成。同时,旱灾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又有预示旱情的鱼神。《山海经·东次四经》说,太多的雨水又能造成洪涝灾害,认为洪涝也是鱼神所为。鱼被奉为主雨司神,所以,古人有向鱼神求雨的习惯。《帝王世纪》说,黄帝出游洛水之上,见大鱼,大鱼即为洛水水神。反映了古人对鱼神司水职能的信仰。鱼生活在水中,很容易与司水神职相关联,但雨毕竟是从天上而降,鱼神要降雨,必须有飞天的本领,所以人们便为鱼神装上了鸟儿的翅膀,使鱼神具有了鱼身鸟翼形象,这样鱼神既能潜水又能飞天。潜水的时候管理水域,升天的时候则普降雨水。
鱼神的人性化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身纹已有显示。《山海经》人面鱼身形象也是鱼神化人形演变过程中留下的痕迹。鱼神化人形后带上人的尊称,称作鱼伯,又称水君。古人还把鱼与天上的星辰相联系,想象天上有鱼星主云雨,《星经》说,“天鱼一星在尾后河中,主云雨,理阴阳”。
在水崇拜文化体系中,鱼崇拜与原始水体崇拜衔接紧密,所以鱼崇拜保留了原始水体崇拜的基本内涵:鱼神即为司雨之神,又是生殖之神。鱼生殖信仰主要是由于水生殖信仰演变而来的。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当中,还可以看到有水生人、水生万物到鱼生人生万物的演化痕迹。比如哈尼族的《天、地、人》传说:远古的时候世间一片混沌的雾,从大海中生出一条看不清首尾的大鱼,见世间上无天,下无地,空荡而冷清。于是变化出天地、神和人类,形成了水生鱼、鱼生人与万物的生殖信仰。鱼腹内多子、繁殖能力强,是人们奉鱼为生殖神的重要原因。由此,鱼在民俗当中就成了吉祥物,成了丰收富裕的象征。人们重要的节日和礼仪,一般少不了鱼。过年吃团圆饭,鱼是餐桌上必备的菜肴,全家人因为团聚吃鱼,为的是祈愿人人富裕。因“鱼”与“余”谐音,鲤鱼的“鲤”字与“利”谐音,所以,大约在清代人们过年吃鱼,又被附会上了“年年有余”“年年得利”的意思。这种习俗与鱼信仰相吻合,广为流传在中国的城乡,过年吃鱼习俗盛行,有些地方还一定要吃鲤鱼。水族端午祭祖都以鱼包韭菜为至珍祭品。鱼作为吉祥物,其图文广泛见于器皿、建筑、服饰等,直到如今元宵灯火中还有鱼灯。古代中国生儿育女是与婚姻幸福美满密切相关的,所以鱼又发展成为爱情的象征物。古代男女以鱼传书的习俗中,鱼就是表达爱情的信物。《饮马长城窟行》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元稹《鱼中素》说:“重叠鱼中素,幽缄手自开,斜红馀泪迹,知著脸边来。”
从史前遗存看,河南新石器时代早期贾湖遗址,遗存有鲤咽齿,确证中国养殖鲤的历史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从神话传说中,伏羲氏结网捕鱼显示人类的渔业活动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还创造了灿烂的渔文化。从3200年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写有“贞其雨,在圃鱼”和“在圃鱼,十一月”为古人捕鱼劳作提供了文字证明。殷商时期的池塘已开始养鱼了。而我国古代最有名的钓鱼人是舜,为了获得食物,经常钓鱼;驾八骏出巡九万里的周穆王姬满是第二个有名的钓鱼人,他垂钓于黄河,享年105岁,在位55年;姜太公是第三个有名的钓鱼人,72岁时在渭水之滨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留下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千古佳话;名望最大的还是范蠡,他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与美女西施隐于民间经商养鱼,写下了《养鱼经》成名天下;汉江流域屈原与渔夫对话,留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千古绝唱;明代黄省曾《种鱼经》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已把养鱼作为推动发家致富的一门技术产业来介绍。
从人工捕鱼到养鱼的3000年历史,留下了无数的诗歌、散文、绘画作品。渔业成为中国传统的产业,特别是积淀的淡水养鱼历史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下许多农业文化遗产。2005年中国第一个、全球第一批、世界首个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就是证明。我国1959年首次提出“养捕并举”。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千方百计解决吃鱼问题》的社论。1986年《渔业法》确立“以养为主”的方针。2018年,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确定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审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