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前世今生(下)

2024年07月19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3028 文章浏览数:

汉江书院 王政军 张文楷


  从“捕”到“养”再到“护”渔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实现从“吃鱼难”到“食有鱼”,确立“蓝色粮仓”的地位。汉江流域人民经历从捕鱼到养鱼的过程。而养鱼首先要解决种苗问题。我国现代水产育种与水产种业发展有三大标志性事件:第一次是1958年“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成功和海带的自然光育苗成功,1960年前后,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代表的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为大宗淡水养鱼以及其他水产种业提供了关键的科技支撑,推动了水产遗传育种及多营养及综合养殖和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发展。第二次是1991年农业部启动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第三次是21世纪针对主养种类遴选建立的一批水产遗传育种中心。三次大的变革,有力推动了我国水产种业发展,育种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91年到2023年,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共283个。有效的苗种保障促进了水产养殖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我国对“鱼”的需求。目前,我国占世界淡水养殖产量2/3,提供国民动物蛋白消费约1/3。由于长江——汉江流域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滋养了不同生态位,不同食性和不同体质的鲤科鱼类为中国先祖开创水产养殖提供了生物基础。鲤鱼因体大温顺、容易繁殖、容易养护,首先拉开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水产养殖序幕。拥有不同生态位和不同食性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后来居上,相继成了“四大家鱼”大宗淡水鱼类。近年来,稻田养鱼、桑基鱼塘养鱼、大水面生态渔业等,从追求鱼产量转变到重视质量,以水为中心的净水渔业已成为现代生态种养的范式。2008年淡水鱼类养殖已被国际资深经济学家作为可持续水产养殖与人类未来食物安全保证的典型范例。“为几十亿人养鱼”“中国养殖水产品占世界水产品养殖总产量的60%以上”。2015年科学家发文称“中国渔业可救护海洋”。可见,我国水产品作为蓝色食品提升国民营养及其低碳排放的环境友好性能已成为国际前沿和热点。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驱动了多种水产养殖模式的创新与变革。202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新发布的《世界渔业现状》的主题是迈向蓝色转型,介绍了中国水产养鱼的成功经验,认为水产养殖对满足人类的蛋白需求和食品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区域。保护长江的生态系统对维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几十年粗放的发展方式严重破坏长江水域生态环境,长江渔业资源迅速衰退,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党中央部署,“一江一口两湖七河”等重点水域,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10年禁渔,其目的是恢复长江水生态、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长江十年禁渔为契机,我国不断加强长江水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恢复,也开创了包括长江支流汉江流域在内的从“捕”到“养”再到“护”政策战略转型。几年来,禁渔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呈恢复态势,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据2023年10月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2年)》,公布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土著鱼类193种,比2020年增加25种。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约1249头,与2017年相比增加23.4%,实现历史性回升。四大家鱼、刀鲚等资源恢复明显。

汉江渔文化

  长江、汉江的鱼都是中国淡水鱼的重要品种。从人类考古方面来说,汉江鱼发现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在荆州鱼梁洲遗址出土的鱼骨展品中据说有2万到4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鱼骨,在汉江上游汉中市城固县莲花池遗址发现的鱼骨和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至9000年,说明鱼类资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鱼类的资源包括鲤鱼、鲫鱼、鳙鱼、鲢鱼等淡水鱼,人们已经掌握使用磨制的石器、骨器和网坠等工具进行捕鱼。除了食用以外,还发现了鱼形状的陶器或石器,可能是用于祭祀或者图腾崇拜的物品。一些鱼如鲤鱼还具有吉祥丰收的象征意义,被人们视为吉祥物。夏商周时期汉江流域多个遗址发现大量的鱼骨和捕鱼工具,其中包括李家村遗址,城固莲花池遗址,同时发现鱼骨种类鲤鱼、草鱼、鲢鱼、鳙鱼,捕鱼工具鱼骨、石网坠,说明人们对鱼类资源的依赖。春秋战国时期,汉江上游属于巴国和蜀国,以农业和渔业为主。在巴国和蜀国的文献中多次提到渔业生产和捕鱼技术,同时发现与鱼类生产加工有关的设施和遗物如鱼塘、晒鱼架、渔网坠等。两汉时期,汉江上游的鱼类资源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还用于医药和祭祀活动,一些尊贵的鱼被视为贡品或者礼品用于皇室或官员之间的交往。医书中也记载了一些鱼类的药用价值。这些遗址中大量的渔网、鱼叉等捕鱼工具,与鱼类养殖有关的设施和遗物如鱼塘、拦鱼设施等养殖技术,在一些祭祀遗址中发现与鱼类有关的鱼形玉器和鱼骨用于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等,说明鱼类在人们生活、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唐代,人们主要掌握了鱼类养殖的技巧,比如合适的季节放养鱼苗,选择适合的饲料喂养,还利用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修建鱼塘进行鱼类养殖,发明了一些捕鱼的工具和技术如用网捕鱼、用鱼叉叉鱼等。当地居民对鱼初步处理后还进行烹饪、腌制、晾晒等,有些鱼还用于医药、美容。北宋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鱼苗的培育、养殖、捕捞到鱼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都有一定的规模和组织。在养殖技术方面,人们在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中放养鱼苗,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喂养,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修建鱼塘等人工设施更加集约化的鱼类养殖。元明时期一些新的鱼类品种也逐渐被引入到当地进行养殖如青鱼,使用了科学的养殖方法和管理技术如控制鱼塘的水质和饲料、控制养殖的密度,提高鱼类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发明了一些捕鱼的工具如用炸药炸鱼。
  解放以来,汉江上游的渔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养殖品种除了传统的四大家鱼以外,还发展了鲈鱼、鳟鱼、黑鱼、狗鱼。现在汉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独有的鱼类有40多种。20世纪60年代,还引进了观赏鱼类品种,如锦鲤、金鱼、红魔鬼鱼、血鹦鹉、斗鱼、泰国斗鱼、玻璃鱼等。在技术方面,加强了鱼苗的培育和养殖、水质监控、饲料配比、疾病防治,提高了鱼类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还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养殖设备设施如养殖网箱、增氧机、投饵机等,提高了养殖的效率和产量,注重了水质的保护和改善,采用了循环水养殖、生态养殖等,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加强了对渔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养殖和捕捞行为。
  汉江渔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渔船文化包括渔船的造型、装饰、绘画,反映了渔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渔民是渔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形成了独特的渔民生活习俗,如捕鱼时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平安和丰收。日常生活中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以鱼为主要食材,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鱼美食。鱼产业文化是渔民通过捕鱼、养殖、加工等方式进行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生产经验和技艺,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鱼市文化是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平台,鱼市上鱼类品种繁多,新鲜度高,吸引众多消费者前来购买,鱼市也是人们交流信息、休闲娱乐的场所。民间传说和故事反映了人们对鱼的敬畏和喜爱,也丰富了鱼文化的内涵。神话故事有鲤鱼精与状元郎的故事、鲤鱼山与孝母塔的故事、水神娘娘的传说、鱼跃龙门的传说、鱼王的传说、鱼女的传说、鱼神的传说等。小说有《汉江渔歌》和《汉江鱼神》。绘画有《汉江鱼乐图》和《汉江渔舟图》。曲艺有《汉江渔鼓》。节日有“鱼龙节”。生活有捕鱼比赛、鱼烹饪大赛、鱼宴、渔歌、鱼图腾等。诗歌散文更加多见于文学艺术作品之中。所以,这些文化现象对于我们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