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褒城驿(上)

2024年07月19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297 文章浏览数:

马世明


  唐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著名诗人大都有漫游的经历。国都长安与成都是唐代西部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双子星座,形成了“天下诗人皆入蜀”的景观,号称“天下第一驿”的汉中褒城驿是褒斜道上的标志性驿站,其规模宏伟、设施齐全、接待功能完备,是诗人们印象最深咏诗最多的驿站之一。

褒城驿的全盛时期

  初唐时期,唐太宗曾下令修褒斜道水路,运米以至京师。著名诗人沈佺期的《夜宿七盘岭》诗,让褒城进入我们的视野。“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全诗描写初春的七盘岭景色,意境优美,动静和谐,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七盘岭也称七盘关,在古褒城北,关上有房舍寺庙,可供行旅者食宿。《顺治汉中府志》载:七盘岭在古褒城北十三里,“鸡头关下,自北南上,盘回七转,至顶最为险峻,由此入连云栈。”联系到“高卧七盘西”与“褒城闻曙鸡”两句,证明沈佺期由褒斜道入蜀,经过的褒城,就是现在汉中市勉县连城山下的古褒城,褒城驿是依托唐代的褒城县而建的,在县城东南褒河岸边,渡过褒河就是进入汉中城的大道。
  中晚唐时期,汉中由梁州升格为兴元府,其行政地位可与国都京兆府、东都洛阳府相媲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手握兵权的太尉朱泚发动叛乱,很快占据都城长安。唐德宗李适无奈只好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追逼不舍,德宗在奉天难以立足。兴元元年二月(784),只好率嫔妃群臣沿傥骆道南逃汉中。七月,唐德宗李适返回长安,下诏“升梁州为兴元府”。不久以后再次下诏升兴元府(汉中)与京兆府同级,并免去汉中百姓税赋徭役一年。中国历史上以帝王年号命府名,始于汉中。在此背景下,作为兴元府门户的褒城驿,“视他驿为壮”。大诗人元稹(779—831)多次经过褒城驿,留下了《褒城驿(军大夫严秦修)》《褒城驿二首》《遣行十首之七》四首诗,描写了褒城驿气势恢宏、建筑雅致和秀丽迷人的景观。他的《褒城驿》诗:“严秦修此驿,兼涨驿前池。已种千竿竹,又栽千树梨。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怅望东川去,等闲题作诗。”《遣行十首之七》中写道:“七过褒城驿,回回各为情。八年身世梦,一种水风声。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更悲西塞别,终夜绕池行。”诗人遭贬途中驻足“天下第一驿”的褒城驿,对其眼前驿中美好景色与其复杂情感相互对比跃然纸上。元稹记载,在元和四年(809)三月,他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四川三台),三月十六日到褒河东岸,“遥望驿亭,前有大池,楼榭甚盛”。褒城驿不仅驿楼高耸,倒影楼前水池中,而且有茂林修竹,桃红柳绿,梨花飞雪,景色迷人,不愧“天下第一驿”的美誉。大约与元稹同时代的诗人羊士谔(约762—约822),由长安经褒斜道入蜀,住进了褒城驿。他的《褒城驿池塘玩月》:“夜长秋始半,圆景丽银河。北渚清光溢,西山爽气多。鹤飞闻坠露,鱼戏见增波。千里家林望,凉飙换绿萝。”秋天的褒城驿,月光如银,洒满驿池,水天一色,鹤鸣云空,鱼戏池中。而“西山爽气多”一句,则再次证明唐代褒城县就在今天连城山下汉中勉县的古褒城,褒城南门外的褒河之滨就是褒城驿,褒城驿的西北就是“西山”,正北是褒河,山风拂面,河水溢光,才有“北渚清光溢,西山爽气多”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