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琐忆
2024年07月23日 副刊
文章字数:997
文章浏览数:
宋晓轩
每次走过集贸市场上的水果摊位,见到青里透黄的李子,总会想起老家的那棵李子树。
老家的房后有四棵棕树,房前则是一棵李子树。一开始有两棵的,后来锄地时不小心挖死了一棵。李子树苗是从邻村的种植大户那里讨要来的。为了方便管理,起初栽植在蔬菜地中间,等长到两尺多高了,才移植到房前。家里有棵果树,自然勾起我的“馋虫”,所以隔三差五地摘颗尝尝,由小至大,从涩到酸,结果每年还没有等到成熟,几乎全被尝光了。
初中是农家子弟“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时段。“稍明事理”的我自然开启了“学习——吃饭——睡觉”的循环模式,不知不觉进入到了初一的下半学期。记得好像是六月下旬的一个中午,吃毕饭刚要去学校,母亲说,等等,家里的李子熟了,你拿些到学校里和同学们分着吃吧。说完就递给我一个塑料袋子。我揭开一看,满满的黄中带青的李子。我问道,咋有这么多?母亲答道,一吃到它的酸涩呀,你上课就不会打瞌睡了,能提神的。我取出一颗往嘴里一塞,哪有什么涩味哟,酸甜可口,略带脆,肯定是舍不得吃,全都留给了我。拿到教室里很快被一抢而空。我寻思着,李子已经成熟,初一快过了,可是要抓紧学习,时不待人的。就这样连续三年,家里面的李子全归了我和我的同学。等到我在城里上学时,李子树有三米多高了。
我问过母亲,不是说“李子树下抬死人”吗,每次留那么多的李子,你就不怕吃坏我呀。母亲笑着说,除非你是瓜(傻)子,不知道哈(下)数,才会吃坏的。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好吃懒做的人来说,即使死在李子树下也是活该。我听这话感觉也在教育自己,没敢再吭声了。
到了山区工作以后,才认真地看了李子树,圆形的树冠,灰褐色的表皮,椭圆形的叶片,开着并生的白花。山区的多为青李子,涩苦浓些,平川的多为黄李子,甜些。
又过了一年,母亲专程来看我,带来了一些李子。我笑着说,你这叫坝子里的石头往山里背,费事却不稀罕,你们留着自己吃嘛,不嫌麻烦哦。母亲却正色说道,这是老家那棵树上结的,前几天硬化院坝,那棵李子树被砍掉了,我给你留了些。我听后,立刻停止了笑容,看着一颗颗果子,历历往事涌现心头。我赶紧接过,拿起就吃,李子还是那么甜、那么脆。
据说思想家老子出生在李子树下,古人又云“李下不正冠”,教育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而母亲却用“把最好吃的留给子女”的朴实,默默地养育着我们。“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诚然也。